United we stand!全美最龐大的教練網絡–NHSSCA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美國高中肌力與體能教練協會(National High School Strength Coaches Association,NHSSCA)
這是自2016年成立的教練協會。雖然掛名肌力與體能教練,但其實不管是體育老師、帶隊教練還是肌力與體能教練,都能參加入會。
每年NHSSCA都會舉辦一場全國性的研討會(Nat Con,National Conference),像今年(2019年)的Nat Con幾天前才剛在納許維爾市落幕,這次還邀請了過去我曾經介紹過的Joe Kenn跟台灣比較熟悉的Michael Boyle當嘉賓。
※Michael Boyle已經連兩年(2018、2019)擔任特邀講者了。
除了全國的研討會外,NHSSCA每年都還會舉辦數場地區型的Conference、Clinic。
NHSSCA最大的特色,我想應該是地域性標明得非常清楚–管理看起來比較有系統化,各地區也比較容易產生凝聚力(?)
在每年的Nat Con,他們都會從會員中選出各州年度教練(State Coach of the Year)、全美各區年度教練(Regional Coach of the Year),還有全國年度最佳教練(National Coach of the Year)。
會員年費:目前是100美元,但有時候會有折扣到七折左右;學生身分的話則是50美元。以學生的方案付費通常都便宜很多,包含參加研討會也是,價差很大。
但其實就算不是會員也是能參加他們的研討會(只是要多付一點錢)。成為會員的最大差異,大概就是可以看到隱藏的內容(例如文章、廣播),還有申請教練獎項的資格吧!
NHSSCA的影響力確實非常大,能夠吸引到很多一線的器材廠商贊助,例如Vertimax、Sorinex、Power Lift、Perform Better、UA、InTek、PLAE、Hammer Strength…。
我認為並不是他們有多出色的行銷,而是美國人確實非常注重教育這一環。在他們的研討會裡面,常常會討論到青少年品格教育這一塊。
加上組織裡最上面那四位擔任領導職位的教練,幾乎都是在美國高中界擔任全職肌力與體能教練超過20年以上的老教頭。當時的時空背景,甚至沒有肌力與體能教練這一詞的出現。
除了掛名一堆這麼知名的品牌外,他們研討會送禮也沒在手軟的。很多贊助商會直接送出價值幾十萬的器材、或是好幾萬的器材兌換券。那個金額之大,我想有的教練參加完研討會回去都可以直接翻新他們學校的重訓室了吧?
Educate, Equip, and Empower
NHSSCA雖然是高中層級的組織,但是研討會的內容可不含糊:直線加速度、敏捷訓練、週期化課表編排、VBT,這些都曾經是研討會的題目。今年Joe Kenn擔任講者,也直接講了他最代表性的Tier System。
【相關閱讀】針對運動員而生的課表設計:Tier System–Joe Kenn
實際的內容深度如何?氣氛如何?
因為我沒參加過,所以無法評論。但是未來如果有機會去美國的話,我是滿想去參加看看。
United we stand!
NHSSCA還有個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串連整個美國各大地區之間的網絡。早在NHSCCA出現之前,其實美國也不乏這種地區性的肌力與體能協會。
但是,
第一.當時並沒有專門針對「高中生」的肌力與體能協會
美國非常注重運動員的長期發展(long-term athletic development)。對他們來說,青少年的肌力與體能訓練是非常重要的階段。
過去他們大多以歐洲和加拿大為模板來培養青少年發展,但他們認為美國有自己的教育、運動習慣,應該要有一套專屬於自己的系統。
第二.各地區間的互動不夠緊密
這種關係的連結,被NHSSCA視為是比「傳遞專業知識」有著更大的價值;因此除了學術論壇,他們也辦過烤肉、辦過坐船出遊(結合研討會)的活動。從他們的標語(hashtag) #family,就可以略知一二。
像NHSSCA這樣的組織,全世界大概也就美國有能力這樣玩。
就連加拿大,也只有少數的私立學校有能力聘用全職的肌力與體能教練在學校。有興趣可以看看加拿大肌力與體能協會(Canadia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為Scott Vass進行的採訪。
以Scott Vass的學校為例,他們的肌力與體能教練是需要上課的,一周大約有2~3次的肌力與體能課(你沒看錯,就是strength & conditioning class),一堂課大約30~45人。通常高年級的校隊隊員也會直接修這門課,加減練一下。
PS.低年級的學生不能上肌力課程
但放學後才是校隊真正的練習時間,一個重訓區可能會塞到45~100人。一整年下來,這個可憐的肌力與體能教練要接觸大約250-300位學員,這個學員/教練比高得嚇人。
看完那篇文章後,我就沒有再抱怨過一個人很難顧好20個人左右的排球隊了…
台灣需不需要這樣的組織?
老實說,我自己個人是滿希望有的。
雖然我們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國,但如果能跟相同領域的人一起討論、解惑,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將程度相近的人聚在一塊腦力激盪,無論是提升個人的程度還是改善大環境,都是很省時、有效率的作法,說不訂還有機會創造出made in Taiwan的訓練法。
或許那天,超英趕美就不再只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