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生的物理治療國考心得

各位讀者們久等了,這陣子教練都埋首於物理治療師的國家考試,終於在2/10將這件事情給解決了。今後將有更多的時間好好經營JeffChenSports的網站。感謝這段時間依舊不離不棄的朋友,讓訪站的人數意外地有維持住,本來還在猶豫要不要先關站以節省開銷,好險有無腦地堅持下去。

至於物理治療師國考,這中間的過程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最想感謝我的父母、老婆,以及身邊訓練的學員們。

本來以為只是照慣例又一次的大考而已,沒想到後面念到有點身心崩潰。中間還疑似在醫院被感染疥瘡,大概是我這輩子最接近憂鬱症的時候。

也許是自己太執著於一次通過國考,又常一個人悶在家裡K書,導致考前兩三周陷入非常負面的情緒裡。印象很深刻的是,常常念一念開始想自己怎麼會在職場耗了近10年,還在跟這批未來的社會新鮮人參加這種決定職涯的考試。這種對自己失望的情緒嚴重影響到我完全念不下書。

相比其他在做考前衝刺的考生來說,我考試前最後的時間可以說都拿去調整心情了。好險後來有家人的陪伴,我也盡量外出走走,才有辦法撐到考試當天。


這邊簡單紀錄一下備考過程,提供些相關資訊給需要的人,特別是像我一樣在樹人念在職班的同學們。

邊工作邊求學真的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更是艱難。我幾乎「每學期」都有考慮辦休學,不是因為開銷問題就是突然有好的工作機會出現希望你全職投入。

記得一下的時候差點就要辦了,只是後來發現能拿回來的退費不多,才硬著頭皮繼續念完。後來二上、二下、乃至實習前也都有休學的念頭。

如果有意願念在職班,我絕對建議要嘛越早開始越好,要不然就是存夠了錢、無後顧之憂再開始。


打從剛入學,我就設定國考要應屆通過。畢竟對大部分的在職生來說,當學生的生產力太低,能越早拿到證照越好。

我打的算盤是,盡量在學校專心聽課,認真準備每一次的期中、期末考,最後應該可以用輕鬆的姿態,一邊維持工作一邊應付國考。心態上,可以說我從大一就開始準備國考了–但僅限學期中。暑假我就會把時間都放在自己工作、訓練的東西上,不會碰物理治療的書。

只不過考前三周發現還是有點準備不足,只好逼自己放下手邊工作,全心準備考試(好險碰到過年,沒跟客戶請假太多天)。或許當初暑假能再稍微翻點書,最後應該可以省去不少重新複習的時間。

 

我在實習期間就有先養成念書的習慣,打算實習後專攻考古題就好。

本來以為自己對國考題型應該不陌生,畢竟學校平時的期中、期末考,近九成都來自於考古題。沒想到親身寫完兩屆的考卷,分數都只有50~60分左右。那時候才知道原來考試範圍這麼廣,在學校各科考試只是把自己的部分挑出來當考題而以。有很多考試用的教材,我根本還沒翻過、甚至還沒買。

當時離考試時間好像剩三個月,也開始有點擔心時間會不會不夠用。除了發現課本必須念得更熟外,還領教到寫考古題(1小時)+檢討(3小時)是超級花時間的事。所以,原本設定要在國考前要寫完五年份的考古題,最後我也只完成了四年份。

不過在寫了三、四屆的考古題後,心裡開始產生一些莫名的信心。我發現即便整張考卷看似滿江紅,最後算出來的分數離60分也沒差太遠。

我自己是歸納了兩個特點:

1. 國考題,其實可以允許你滿大的犯錯空間(?)

每科都是80題,所以一題只有1.25分。如果通過標準是60分的話,其實你每科都可以錯到32題。

這個想法在我實際考試那天也有切身感受。第一科考的是神經物理治療,因為太緊張,時間掌握得並不好,寫完時間就差不多到了,沒什麼機會檢查。那時候考完就有點洩氣了,還有考慮要不要就此閃人。但意外的是,最後出來的分數並沒有那麼糟糕。

2. 國考題雖然範圍很廣,但還是藏有一些基本分數。

國考題型五花八門,從外太空問到內子宮。(不開玩笑,今年還真的出了太空人的考題。)

但老師們出題總有個主軸,不可能只是一味地把最難的題目塞進整張考卷,總會希望篩選出有認真念書的人吧!

我認為一份考卷裡面有三種難度的題目

簡單題:屬於基本分數,只要對某個主題有點概念,並不需要特別背什麼東西就有辦法正確回答的題目。這類型的題目大概只有一成。

鑑別題:屬於有唸書才有分的題目。可能是某個關鍵的數字,或是課本圖片底下的文字註解、粗體字的重點。比較惱人的是,有些答案就在字裡行間,需要把課本逐句念熟才會注意到。如果有阿摩題庫,就可以在詳解裡看到過去應考的同學們從書裡抓到的出處,每次看到都會心想 “阿!我怎麼沒發現這句”。這類型的題目大概佔了八成。

刁難題:最後這部分就是根本沒打算讓你拿分的。可能完全不在教科書裡面,也可能是在一本你完全不可能唸完的教科書裡面(例如,運動物理治療學)。遇到這種題目就放膽去猜。如我所說,國考題有讓你出錯的空間,不需要每題都跟它斤斤計較。


如果心中念著以上這兩個重點,我覺得可以讓自己輕鬆一點。這樣的策略,讓我相信國考不至於到永遠都考不過。但對於鐵了心要一次就過的人,還是有很多不確定性,也讓我在考試前,還是少不了緊張了一下。

「如果剛好課本沒看到那句話呢?」、「如果不幸用猜的題目都沒猜對呢?」這些念頭偶爾會出現在我腦中。而且因為考試範圍非常廣,有時候出題老師們撈到的範圍,不一定是你考前大背特背的;但運氣好一點,也可能剛好你只念的那塊範圍是今年的出題重點。

所以我不認為這是一份有鑑別度的考卷,因為你的努力並不會完全反映在考卷上。

 

應考策略

首先,想應屆就上榜的考生們要先認清,只憑–實習結束到國考–這段時間是不夠把所有的書看完的。

國考通過的標準是

1.主科(神經、骨科、心肺小兒)一定要60分以上

2.平均60分以上

不能有0分

所以重心絕對要放在主科上,並不僅僅是因為它們不能低於60分。而是多拿一題主科的分數,可以讓你一次更接近這兩個條件(平均60、主科60以上)。

所以當寫考題時遇到基礎學或是概論一些很扯的題目請放心猜題,那些範圍你不一定需要花時間去準備它,念了也不一定有本事記住。主科才是我們的主戰場。

不過這種策略的邊際效益是會遞減的,我猜測應該考到70–80分左右就會發現再怎麼念好像也只多換來一兩題的成效。如我前面所說的,有些題目本來就沒打算讓你輕鬆拿到。這時候與其將時間投資在主科上,不如多念一些副科的內容、拿副科的基本分。


。神經疾病物理治療學

我使用的書目:神經物理治療學上、下冊

這大概是所有主科裡面準備起來最舒服的,因為這科的考試範圍明確,而且課本念起來算好懂。雖然歷屆試題裡,它並不總是我分數最高的一科,但是準備起來感覺最踏實。只要完全念熟神經物理治療學(上)、(下)兩冊就好。如果真的沒時間的話,下冊一定要念。我自己是看舊版的課本,雖然少了腦瘤的章節,但那部份似乎占比不重。

上冊我只看神經結構的部分(順便當作念解剖學),還有玻巴斯、PNF、布朗斯壯這三大學派。其實這些動作學習的學派,我到實習結束都還是似懂非懂,因為在學校從來沒有人領進門過,後來才發現原來課本裡就有滿充分的介紹,再自己靠考古題和網路資源摸索出一點心得來。所以準備國考的過程無形中也讓自己專業的知識又上漲不少。

另外,我建議捨棄老師精簡後的上課講義,自己重念課本抓重點。很多考試題目就隱藏在這些字句間,或許就被你挑了出來。

。骨科疾病物理治療學

我使用的書目:Magee骨科物理治療評估(第二版)、運動治療學、骨科物理治療學上、下冊

骨科也是一科讓我在備考期間實力大升的科目,算是額外的收穫。但這科考試範圍廣,不好準備。關於脊椎、骨盆傷害的部分,需要融會貫通才有辦法答題,並不是有背就有分數。

在考試前三個月,我才第一次把Magee和運動治療學的課本拆封,以前上課都完全依賴老師的講義,不知道原來課本內容這麼豐富。

Magee的骨科物理治療評估裏頭有精美的圖片、配上易懂的文字,其實念起來沒什麼負擔的。常常不知不覺就把一整章念完了。針對考試,如果嫌special test太多,可以挑有附圖的看就好。我認為那部份是考試出題的方向,而且配上圖片也比較好加深記憶。還有一些口語話的special test(例如,tripod、抬桌測試、拖鞋測試…等)也可以加減看,記憶點也高。X光的部分和最後幾章關於截肢、步態、身體姿勢的部分,我則通通跳過。

只念Magee是不夠的,因為裡頭關於運動傷害的著墨太少,所以骨科物理治療學上、下冊一定要看。看多了就會發現小紅書裡頭其實不少致敬了(?)Magee的內容,等於又再幫你複習一遍。

至於運動治療學這本就沒這麼好啃了。我只念了考試曾考過和我自己工作會用到的內容(ACL、半月板、阿基里斯腱、THR、RCT、椎間盤手術…等),然後再記一些術後重要的數字,例如ACL術後兩周ROM要90度、第一階段結束要110度…之類的。我認為不用刻意去背幾周可以做些什麼訓練,只要知道一些大方向就好–例如,術後有能力就先開始練等長收縮或沒受傷的部位、後期加入等張訓練、爆發力訓練、還有保護型支架能拿掉就盡早拿掉。

我自己歸納的原則是,不管什麼疾病,通常六周左右幾乎都可以加入等張訓練。或是,結締組織癒合大概6周、骨折大概12周,用這樣的時間軸去區分一個復健計畫的前/中/後期。這樣至少可以先應付考試,之後工作遇到了再來翻書就好。

。心肺疾病與小兒疾病物理治療學

我使用的書目:呼吸循環系統物理治療-基礎實務(第四版)、小兒物理治療學

私心認為這科是念起來最痛苦的。雖然考試範圍看起來很明確–就是念完這兩本書就好,但每本都厚達六、七百頁。

特別是心肺的教科書,常常讓人覺得念起來像在看文獻。心臟的部分對我來說還算友善,肺臟的部分實在讓人頭痛。這本書沒什麼附圖,需要靠點想像力理解文謅謅的內容,裡頭還有一堆冰冷的指標要背,壓力可能差個5 mmHg、酸鹼值差個0.1、心跳數多個5下,就不是正確答案。我自己是拆分心臟(第1章~第10章)和肺臟(第11章~第21章)分兩天念,再多背一下代謝症候群、高血壓、糖尿病的指標,其他全部放水流。但這幾年的考題(包含今年),老年人的運動指引好像成了考試的重點。如果有要應考的同學可以稍微注意一下。

小兒物理治療學念起來是稍微輕鬆一點,但背一些篩檢工具和發展里程碑還是一樣折磨人。不過考古題寫下來會發現其實里程碑的題目占比並沒很重,而且大部分是排順序而已,篩檢工具反而都會出個3、4題一翻兩瞪眼的題目。如果沒什麼時間,可以稍微取捨一下。

。物理治療基礎學(包括解剖學、生理學、肌動學與生物力學)

我使用的書目:基礎肌動學、新編生理學

論難度的話,或許這科是最難的。特別是生物力學裡面有些偏解剖的部分,要準備起來真得不容易。

生理學和解剖學相較起來,生理學的難度我認為大於解剖學。因為解剖學還可以靠骨科的底子來回答問題。所以考前我只翻了生理學課本,看一些記憶模糊的章節拉一點分數。如果是我原本就非常不熟的章節(例如,生殖系統)就會完全放掉。

這科認真算起來,我應該只念了基礎肌動學,其他就憑底子應試。基礎肌動學裡面有不少關節動作的觀念(例如,足部的動作)可以幫助理解骨科物理治療學,無形中可以加深骨科的印象。但主要重點放在背支配的神經、肌肉的附著點、骨凸的標記、關節種類。

。物理治療學概論(包括物理治療史、物理治療倫理學與物理治療行政管理學、內外科、公共衛生、實證醫學)

我使用的書目:學校講義、實證物理治療

論範圍,這科應該是最廣的。不過也因此會涵蓋到三大主科的內容,所以運氣好還可以額外拿到不少分數。內、外科與公共衛生的部分,我建議就憑常識回答就好,否則根本唸不完,念了也不一定記得住。

我的準備重點放在概論、倫理學、管理學和實證醫學,主要參考學校老師的講義。不過因為我們學校並沒有排實證醫學的課程,所以後來才再加買實證物理治療的教科書來翻,不然完全不會寫。

實證物理治療一定要背各種統計分析方法(例如,獨立T檢定、卡方公式…等),要知道什麼類型的研究要選擇什麼工具分析,還有不同類型的研究其評價的重點是什麼(例如,預後研究是否有做到follow up),還有不同實證資料庫的特色、研究等級…都會是考試的重點。

概論和倫理就選一些你覺得是重要事件的時間點來背,其他憑印象回答。

最後,我是有特別把物理治療法的法規逐條拿出來看,不過近幾年考試好像沒有很常考。

。物理治療技術學(包括電療學、熱療學、操作治療學與輔具學)

我使用的書目:電磁療學、物理因子治療學、老師上課講義(輔具&機能再教育&操作治療學)、關節活動度測量、肌力測試

這科主要考驗記憶力,一但有背都滿容易拿分的。題目沒啥需要思考的地方,回答起來很快。而且出題的範圍也滿明確的,除了輔具以外,其他應該都是教科書的內容。

ROM和MMT喜歡考擺位、休息位置、凹面凸面,盡量用圖片去記會比較好應變考題。

操作治療學我只念了淋巴按摩跟按摩學的上課講義,主要背禁忌症和適應症、各種按摩的注意事項。

輔具學就特別背一下無障礙空間的長/寬/高限制。我是沒有特別去看各類輔具的長相,憑著考試當天出現的圖片去猜測輔具的功能就好。

電療跟物理因子應該是裡面相對要花比較多心力的,都有不少數據要背。尤其電療,最好真得念懂課本內容,會比較容易記憶跟答題。關於TENS止痛的機轉和肌電圖,我自己是覺得太過生硬,就只記重要的句子(例如,高頻止痛的機轉是門閥理論),其它直接放掉。


如果你跟我一樣沒錢、沒時間去補習,私心建議至少購買阿摩題庫的會員。我是最後5X天才買(因為它剛好有60天無限解鎖的方案),但有點相見恨晚。如果早一點買可以省下不少做筆記、找答案的時間。除了可以看到其他人提供的詳解,還可以直接標籤不熟的題目、模擬測驗,也可以玩玩他仿國考操作介面的模擬考、看看它幫你預測的上榜機率。

絕對會比自己從網站上印題庫出來寫好玩太多了。而且我光印了一年份(兩屆共960題)的題目,就累積了一大疊廢紙…

最後,身為體能教練的我為什麼會想考物理治療師的證照?

在美國,的確有一群人並不推崇所謂的斜槓專家。

NSCA以外最大的肌力與體能組織-CSCCa,網站上就開宗明義說他們不鼓勵教練從事其他副業。因為他們認為這其中的每一個領域都需要極大的時間養成。朝三暮四,最後只會成為半調子的專家。

我會選擇PT一部份原因是自己職涯的規劃,一部分則是對於現況的不甘心。

因為市面上教練素質良莠不齊,讓體能教練的話語權常常低於其他專業。有時在討論事情,總會感受到自己成為被摸頭的對象。用一張國家背書的證照,我想是最快讓其他人認可你的方式。

在體能教練這行業出現國家考試、相關法規之前,我想我會先選擇躲在物理治療的屋簷下,繼續追求訓練的目標。

國考完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全新的視角再念一遍Frans Bosch的書!

 

謝謝實習中遇到的所有老師們。特別是成大的謝政憲老師在治療與生活上都帶給我很多啟發、以及關渡的朱麗娟老師讓我真正認識教科書裡的PNF。

Previous
Previous

使用AMS蒐集資料須注意什麼?

Next
Next

訓練的最後一塊拼圖:離心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