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能教練的自主進修管道

由於最近有人來信詢問我–有沒有推薦關於速度訓練的書籍,加上在跟“好奇槓鈴”錄訪談節目的時候被問到–我的資料來源來自哪裡 ,這才發現這類型的問題我還真無法一時之間馬上回答。因此就透過這個機會順手統整一下,分享給一些想找課外讀物、精進自己的教練參考。

“你都看什麼”、“關於XX的訓練法有哪些”、“有沒有推薦的網站…”,這種問題會讓我語塞的原因:一方面是我看得東西滿雜的,取樣自四面八方;二方面是我至今好像都沒有整理到底使用過哪裡的資源。我只知道答案很多、非常多。

今天就藉此幫自己做資料管理。

PS.但有的已經太久沒用了,或許會被我漏掉、沒提到,未來如果有想到再回頭補充。


我進修的來源分為以下幾種:書本、網路(包含部落格、文獻庫、廣播、網路影片、IG…等)、研討會&課程(校內、校外)。

書本

如果是比較偏生理、解剖的我會直接看中文的(教科)書,對我來說這樣看吸收最快、最方便,畢竟大家的時間都有限。

但如果是訓練相關或是我有興趣的主題(例如,心理、應用科學、運動界奇聞軼事),我會選擇原文書。如果能力許可,挑本自己喜歡的主題花點時間看原文書,盡量接收第一手的資訊會比較好。

有些網站會列出書單,整理一些經典的著作,可以先從這些下手。

肌力與體能訓練書單1
肌力與體能訓練書單2

但有時候也不見得有名的書就好,也可能踩到地雷,像 Triphasic TrainingStrength training and coordination: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就不是我推薦的書籍。

如果你是已經考過CPT的新手教練,我強烈建議推薦你去閱讀Science and Practice of Strength Training,非常適合當教練的第一本原文書。

另外,如果你對增強式訓練有興趣,想挖掘它的最源頭,可以參考俄羅斯科學家 Yuri Verkhoshansky的著作,例如,SupertrainingShock MethodSpecial Strength Training: Manual for Coaches 應該都會有不錯的收穫。

網站(部落格)

大部分時間會選擇上某個網站,主要是為了看裡面的文章內容,偶爾聽聽podcast。

如果硬要細分的話,我常瀏覽的網站中比較偏運動表現的有:

由上而下,依序是Simplifaster、Just Fly、Strength of Science、Strong by Science、Science for Sports﹐YLMsportscience的標示圖。

由上而下,依序是Simplifaster、Just Fly、Strength of Science、Strong by Science、Science for Sports﹐YLMsportscience的標示圖。

  • Simplifaster:這是我近期比較常用的網站。他們跟其他網站最不一樣的地方是整理了很多篇購買指南,比較不同廠商出的檢測設備。事先了解全面的資訊,在購買上能有更多的考慮空間,對預算不多的教練來說非常方便。畢竟這些昂貴的3C產品不是在“全國X子”或是“X坤”就能買到的,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玩過所有設備。

  • Just Fly:田徑相關的網站內容豐富,也有豐富的podcast可以聽。

  • Strength of Science:已經沒有再更新了,但有一些不錯的文章和podcast可以使用。

  • PUSH: 主要是圍繞在他們的產品,如果要查一些關於VBT的東西,可以參考一些他們列舉的研究。

  • Strong by Science: Max Schmarzo,我把他定位成IG知識型網紅,最近才發現原來他也有架網站。雖然文章產出不多,但無聊可以去看看。

  • Scinec for Sports: 非常專業的網站,而且文章大多都有充足的文獻背書。三天兩頭就會在FB、IG上提供infographic(一種以圖案傳遞研究的懶人包,方便讀者理解)。個人認為如果要滑手機,就時間投資在這種有營養的平台上。

  • 說到infographic,不能不提YLMsportscience 這個鬼才科學家。
    用經典的3D火柴人來生動地傳達艱澀的研究內容。
    只是有些研究也不見得用懶人包表示會比較好懂,而且因為是懶人包,常常省略實驗流程,所以我其實很少看。不過這絕對是一個指標性的網站。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這篇報導,關於infographic的起源。

另外還有一些比較commercial的網站,但也有些不錯的內容。例如,Elitefts、STACK。

elitefts.png
STACk.png

Elitefts比較多重量訓練、健力的文章,最有價值的是他們的podcast,會有教練提出滿多自己的看法。STACK的內容更廣泛一點,主題遍及營養、肌力訓練、各不同運動項目,但內容大多偏向短篇新聞稿。

另外我個人是不太會去看T-nation、BB、Men's health 這類比較偏向健美的網站。

tnation.png
BB.png
menshealth.png

T-nation以前有些文章確實還不錯,討論的主題也滿有水準的,但現在好像更新沒這麼快、寫手品質也沒這麼高了。BB跟Men's health 討論的東西就更淺了,適合大家抱著娛樂的心態去看。特別是Men health,我本它視為健身圈的FHM吧!以前我也買過一、兩次他們的雜誌,翻了之後就知道為什麼健身房不會放這樣的刊物了。

PS. 2/29 補充:還有一個很棒的網站叫做BarBend,會介紹一些關於訓練動作的歷史、冷知識的文章。只是最近比較少看,所以當時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忘記把它列進來了。


Podcast

英文的Podcast真得選擇滿多的,不只是在Apple Podcast、Sportify、SoundCloud…這些聲音的平台,有些人甚至會放在自己的網站或是YouTube上。

就我的圈子中,比較多人在聽的像是PowerAthlete(什麼都聊)、Just fly performance podcast(田徑、速度相關)、Jocko Podcast(專門講戰術型肌力與體能)、Art of Coaching podcast(大部分講領導)、Onnit podcast(比較通俗一點的話題,什麼都聊)、OPEX podcast(以來賓為主題)、HMMR(也是以人物為主題)…

另外,要特別提一下地墊廠商PLAE。看得出來它們投入了非常多的成本在教育上面,也放了不少影片&podcast在YouTube上。過去在裡面工作、幫他們主持節目的McKeefery教練,現在也離開PLAE去加州州立大學弗雷斯諾分校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resno)當肌力與體能教練。順便弄了一個網站,上面放滿過去錄的節目,有興趣者可以自行聽聽。

PLAE podcast.png

如果用上面的名單來排名的話,我心中的Top 3會是:HMMR Media 、Just Fly、PLAE。

但是對英文聽力不好的體能教練,我唯一只推NSCA。

這是就我所知唯一一個有逐字稿可以看的肌力與體能訓練podcast。如果一個恍神不小心miss了內容或是聽到不懂的單字完全不用擔心,可以直接用看的順便練習英文。


影片(YouTube)

youtube.jpg

若真要論講移動技術的肌力與體能訓練,YouTube上相關的頻道其實不多。

以前最常看的是overtimeathlete,但主要是拿來看振奮精神用的;說真的要從中學到東西並不多。

最近還發現一個頻道–Fitness Culture,可能比overtimeathlete更沒有內容,但一樣拿來當爽片看是不錯的選擇。

Barbell Shrugged則是因為影片質感好,有時候無聊的時候我會上去看看,但其實不太了解這個頻道。看起來應該是講舉重、Crossfit居多。

Athletic Preparation 是以前發現得頻道,雖然訂閱人數是裡面最少的,但我反倒覺得是最值得去看的頻道,裡面拍的主題也都滿棒的。可惜影片長度都不長,講得東西也不會多深入。

ATHLETE.X 也是推薦可以看看的YouTube頻道。但很多時候都是教練在唱獨腳戲,喜歡看動作畫面的人可能會覺得很悶。

我很少在YouTube上學東西,所以能提供的建議不多。因為我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大多不是5分鐘的影片就可以拍完,所以我知道YouTube上不會有我要的答案。YouTube對我來說主要是念書累了,可以看點別人的訓練畫面拿來提神的工具。

但是,像是NSCA、Sorinex的頻道上,有時候會把他們辦的講座整段放上去,我認為是非常棒的學習資源,等於省了門票、機票上完整個課程,有興趣的人可以再自行找找。

Instagram

IG對我的功能大概跟YouTube上差不多(拿來看爽片的),但又比YouTube更能提供我設計動作上的靈感;而且更容易看到國外球隊訓練的畫面。

我推薦一些美國大學的IG,例如texasathleticperformance、clemsonolystrength、elonperformance都有一些不錯的內容,時不時會分享他們隊上的數據、知識文,還有一些教練背景介紹。

研究

這是我目前最常用的學習管道。

以前是從在NSCA上申辦會員後,養成看paper的習慣,每個月都可以從網站上下載月刊下來。通常我會挑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看,不見得每篇都會看。後來會員到期後,就沒再設限自己從NSCA網站上看文獻了;變成網路上能抓到的東西我都看。

當我決定好文章主題後,會先在網路上搜尋相關的研究,順便學習;所以我不太挑已經非常熟悉的主題來寫,因為那樣對我來說學習的成分又少了點。

課程、研習、研討會

這是現在最不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我是指在台灣的話),如果真得要參加我會選擇有繼續教育學分的課程,這樣如果上課的品質不佳至少還有拿到學分。如果未來有預算,我還是會想直接去國外參加課程,少一波被翻譯佔去的時間。

另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些學校是有開放校外人士參加的課外課程,有的講座甚至是免費的。這部分為避免傳達錯誤訊息,有興趣的人再自己多多關注國內的幾間體育學校吧!

另外也可以用「隨班附讀」的方式到學校內學習。以我過去在北市大修課的經驗來說,是採用學分費計算,上完一個學期、考完試後一樣可以獲得學分。對於有志考防護員的教練來說是可行的,只是有的老師不見得歡迎你。

【結論】

以前知識的交流,並沒有像現在這麼不方便。曾經聽過Derek Evely說,他們要靠寫信的方式去請教歐洲的教練他們的訓練法;不過換個角度來說,當時的教練“單純”到很幸福。

現在跟當時相比,真的是處在一個爆炸的狀態,教練被各種訓練法、研究轟炸,因為學的多要考慮也多,弄到最後反倒好像什麼都不會。

即便我每一篇文章都盡量找文獻來背書了,也不敢保證自己百分之百是對的、光靠幾週的時間就搞懂一個主題。

現今的資料早已多到你不知道是從哪一個階段開始出現瑕疵、哪一篇研究開始和商家有勾結;等到你真得全盤摸透了,可能已經是三五年後的事情了。『過濾資訊的能力』,是每個人都琅琅上口的警示箴言。但深諳網路的你一定知道–知易行難。

因此,在這邊呼籲所有讀者,在觀看文章的同時,請不要全盤接受我的論點。保留自己的主見,你會成為更好的教練。

Previous
Previous

[好書分享]The Sports Gene

Next
Next

關於我所知道的Dr. Bosco和垂直跳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