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CEO strength coach

前言: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用100元拋售之前很有興趣的書–《CEO Strength Coach》,立刻二話不說就收下來了。除了感到便宜之外,也很訝異居然也有人看上這本書。

我非常推薦所有的肌力與體能教練一讀此書,享受其中樂趣。

原因一.

對台灣大部分的人來說,肌力與體能教練與健身教練並無二異,但實際上兩者所處的工作環境大相逕庭。因此能看到這種以體能教練觀點所寫的內容是非常可貴的。

原因二.

無論是肌力與體能教練還是健身教練,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跟我一樣迷惘。對於這種新興、體力活的產業,誰也不確定10年後的自己是否仍能站在這個舞台上。

遺憾的是,當你學習心噴發,想培養更多工作技能時,檯面上呈現給你的卻是一堆教你話術、銷售的課程。如果你要當金牌業務員,這些東西或許重要,但對體能教練來說,它們的順位遠遠不及學習管理、文書處理、上台的談吐&示範、領導…等能力。


閱讀本書時,有一段內容讓我印象深刻:

在成績掛帥的美國,體能教練必須習慣被炒魷魚這件事,大多時候會跟著總教頭共進退(台灣應該也差不多)。對23歲的你來說或許很好再找下一份工作,但如果對43或是53歲的你呢?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工具箱裡只有「教」跟「練」。《CEO Strength Coach》具備了所有我期待的內容,收錄了Ron McKeefery對於教練發展的想法,並以他的職涯貫穿為例說明。告訴教練除了專業技能外,如何成為一位更成熟的肌力與體能教練。 

第一次認識Ron McKeefery這號人物,是透過PLAE的YouTube頻道。Beyond the chalk至今還是我最喜歡的單元。

因為知道他一直對教練的職涯發展有些看法,所以去年也曾寫信問他有沒有興趣來台灣開課,可惜後來因為疫情關係無法跟他敲定明確的時間點。

 

《CEO Strength Coach》這本書撰寫的動機始於2010年,在他被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簡稱USF)開除之後。對Ron McKeefery來說,突然從一間待了十年的環境被踢出來,除了憤怒、恐懼還有不安。

付出十年來的血汗,離開時他們才發現自己除了訓練以外什麼都不懂。對當時的他來說,那些社群網路媒體都是多餘的東西,平常清一色會看的書也都是與訓練相關的刊物。這時他才明白,他只能被動地等待下一個謀生機會。

就在這個時候,Tim Ferriss的《The 4-Hour Workweek(一週工作四小時)》徹底吸引到他的目光。

圖片來源:https://addicted2success.com/success-advice/3-incredible-lessons-you-can-learn-from-the-4-hour-work-week/

對一位平均一天工作12~14小時、一周至少六天的教練來說,每週只要工作四小時是多麼震撼的一件事情。在看完這本書之後,他開始跳脫肌力與體能教練的框架思考、用更有創意與效率的方式解決問題,並開始想著:如果這些東西運用在肌力與體能工作上,會是什麼樣的情景?

那一年,他閱讀了很多“訓練之外”的書籍,蛻變成為更好的肌力與體能教練,並下定決心要靠自己開發工作機會。


市場上並不缺另外一本教你如何訓練的書。我認為這本書最有價值之處,是它提供了訓練以外的資訊。

Technician(技師)、Manager(經理)、Entrepreneur(企業家),是Michael E. Gerber在《The E-Myth Revisited》書中提到的三種角色,也是Ron認為一位成功的肌力與體能教練必須發展的三種能力。

在【經理】與【企業家】的章節裡,我們有機會一窺體育強國的體能教練,他們的待遇和碰到的問題與我們有何不同。 

看完本書之後,你也會發現所謂的「陋習」在國外也一樣存在。好的地方,它們或許比我們多;壞的地方,它們卻也不見得比我們少。

 

以書中所舉的故事為例

拉贊助:在美國資源不豐的學校,教練必須想辦法拉贊助。因此掌握預算、拉攏校友贊助,這些肌力與體能教練都必須參與其中。能為學校帶來豐沛收入的校隊,在使用場館上也享有優先使用權。 

對Ron McKeefery來說,當各代表隊的重訓時間衝突時,他們的使用順序有些規則在:

  • 非賽季的選手使用優先於賽季中的選手

  • 團隊型運動優先於個人單項、小團體運動

  • 大型團隊優先於小型團隊

球員-教練比例不均:在台灣,很常時候我們會抱怨人手不足,一個人要負責10~20人的課表,總是幻想有職業球團的專業分工。巔峰時期,Ron McKeefery手上必須負責105位選手的訓練。

同業相輕:不管在哪裡,總有些人靠貶低他人來提高自己的價值。

肌力與體能教練在訓練上時常扮演鼓勵(put-up)的角色,告訴球員你做得很好、你可以。但當Mike Barwis到密西根大學成為全美第一位年薪破20萬美元的體能教練時,很多體能教練反倒跳出來抨擊(put-down)他不值得那份薪水。這讓人感到很納悶,為什麼當同業的薪水創新高的時候,你不會為他感到開心呢?

 *Mike Barwis也是我敬佩的一位教練,他的場館裡訓練的不只是運動員,還有很多殘疾人士。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他在TED的演講

僧多粥少的產業現象:在美國要成為一位首席肌力與體能教練(hea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coach) ,完整的升遷過程會經歷intern → paid intern → graduate assistant → assistant,最後才成為首席體能教練。

但現今碰到的問題是,有一堆跟你一樣滿腔熱血、不在乎薪資的年輕人想搶破頭擠進這些職位。你會看到經驗豐沛的教練去做graduate assistant的工作。這樣的現象也失去了這種升遷培訓的意義。

兼差、龐大的工作量:在早期Ron McKeefery在皇家隊當intern的時候,他會在一般健身房兼差一對一私人教練。他的一天通常始於早上五點半上工,晚上十點回家。對於投入工作的體能教練來說,並沒有所謂的下班時間。即便外出旅遊,也會想找機會拜訪當地的訓練機構。

在一場CSCCA(Collegiate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Coaches Association)的研討會上,Ron McKeefery請現場超過300位以上的教練起立,並問“有誰自己或是身邊的教練,因為這份工作關係而無法維持婚姻?請坐下”,接近全場的人都坐了下來。

你必須要找到能夠理解你工作的另一半,才不會面臨婚姻破碎的問題。對Ron McKeefery來說,設法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就是為了創造更多陪伴家人的時間。

這部分我滿感同身受的,也是我這幾年一直在修正的地方。

 

唯一讓我覺得民情不同的地方是–在美國,一份得來不易的職缺或是面試機會可能散落全美各地。有時候為了面試,你會需要買機票飛到另外一州。一旦面試上,也無法保證這份工作能夠做5~10年,運氣不好可能一季就閃人了。

如果有小孩、配偶,頻繁地搬家和轉學,對他們來說都是很不方便的一件事。所以我相信他們的掙扎程度是我們無法體會的。


書中也有分享不少求職技巧,以及Ron McKeefery他們身為雇主會怎麼從上百份履歷中挑選最後的應試者、怎麼決定錄取誰。對於有意至國外發展的教練們,我認為會滿受用的。

裡面也提到他們培訓實習生(intern)的態度。

他們的觀點是,沒有人工作是為了做實習生,因此他們都是全力將實習生往首席肌力與體能教練的方向培養。通常三年要足以將他培養出去找新的職位。在他們培養的眾多實習生中,其中一位最後到了洋基擔任首席肌力與體能教練,一位去了遊騎兵。

我認為這樣的態度也適合各大健身房的業主參考,當員工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該放手的時候就要放手。

前洋基首席肌力與體能教練Dana Cavalea 也曾經在Ron Mckeefery的麾下

另外,我也很喜歡書中分享的一則小故事。

那一年Ron Mckeefery還只是個剛到NFL坦帕灣海盜隊的實習生,對於訓練仍舊懵懵懂懂並沒有了解非常透徹。他過去的訓練背景是以傳統舉重為主,但來到海盜隊,這邊用的是大重量訓練為主的課表。理所當然地,他也篤信大重量訓練就是幫助他們拿下分區冠軍的勝利方程式。

這天來了一個維吉尼亞大學的老教練參訪。老教練對於很多事情都抱有自己的看法,堅定相信某些東西是對的,某些是錯的。在他眼裡,大重量訓練就是行不通的訓練方式。

一整天下來,Ron終於受夠了他的碎念。忍不住和他開始爭論大重量訓練 vs.傳統舉重訓練間的優劣。很不幸地,理論不夠扎實的Ron在老闆(Mark Asanovich)的辦公室外被這位老教練電得體無完膚。

聽聞聲響的Mark Asanovich很自然地領著Ron和老教練進入辦公室延續剛剛的爭論。在接下來的90分鐘,Mark讓老教練像個傻瓜,最後讓他悻悻然地離去。

得意的Ron以為事情就這麼結束了,正當他準備跟著離開辦公室時,Mark將他叫住,要他將角色立場對調,由他扮演剛剛Mark的角色再進行一次辯論。

這一次,即便仿照著上一輪Mark所說的話,Ron依舊被Mark用他的觀點狠狠羞辱。

離開時,Mark Asanovich留下這一句話給Ron

“Philosophies are a battle of PhD's, base your programs on principle.”

總有不同的研究支持你的論點,讓你的訓練看起來是如此的合理,唯一差別往往只在於效率和成本。堅守你認為的原則,並用它來支撐你的整個訓練架構,才能讓你的訓練站得住腳。

 

最後,引用書中很喜歡提起的一句話–很多肌力與體能教練成為教練,是因為他們喜歡訓練;但很不幸,這也是他們停止前進的原因。

“What’s your end game? When you close your eyes at night where do you see yourself ending up?”

推薦給各位肌力與體能教練這本好書,預祝每一位教練將目光看得更遠,最終落腳於自己滿意之處。

Previous
Previous

[好書分享] Shock Method

Next
Next

Speedworks 線上實習課程(virtual inter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