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edworks 線上實習課程(virtual internship)
8/20 我完成了Speedworks的virtual internship課程。
這是一個為期四周的速度研習課程。雖然主講者Jonas和多數講師都有訓練橄欖球隊的背景,但課程大多圍繞在直線加速、最大速度訓練,沒有太多的變向訓練。
感謝穀保棒球隊的體能教練-江奕璠大力推坑跟分享,讓我知道這樣物超所值的課程。
奕璠是第一梯的學員,據說當時價格才160英鎊。我參加的時候已經是第四梯了,最後花了260英鎊(早鳥價)。但這樣的價錢可以上到一個月的課程+線上LIVE的meeting依舊很划算。
不過最後因為工作關係(當時負責兩支球隊、正在念一本教科書和準備CSCS教材),加上自認對課程內容沒太多想法可討論,所以就放棄參加LIVE的meeting了…
過去我也曾參加過同樣以速度訓練自豪的ALTIS所開的招牌Foundation Course(基礎課程),剛好順便比較美國(ALTIS)、英國(Speedworks)兩家機構間的課程差異。
ALTIS的課程主要以文字為主,搭配影片(動輒30分鐘~兩小時都有)。所以比較不用擔心聽力問題,在學習上我覺得比較友善。而且文字中也提供很多外部連結,知識量龐大。
Speedworks則全部都是影片檔。透過影片動作的示範,對於一些概念的理解的確變得非常容易(例如,兩腳switching的時機)。但並不是所有影片都是動作示範或是簡報的投影片;相反地,大部分的影片都是講師一對一視訊的節錄畫面。所以這課程可以說是非常重視幾位講者(包含一些Jonas訓練過的運動員)對某項議題的看法,聽他們分享經驗、文獻,了解他們訓練的邏輯。但如果要再回頭找重點,這種學習方式對我來說非常不方便。
兩間機構的課程都會先把後面的課程內容鎖住,確保你的學習是按照他們的順序進行。
但Speedworks是時間一到就會自動解鎖(每周一、三、五會解鎖他們安排的影片)。ALTSI的做法則跟EXOS的課程一樣,必須看完內容、通過練習題,才能解鎖下一章。所以如果你對於後面章節的內容有興趣,但沒完成前面的課程是沒辦法直接跳過去看的。
這點我比較喜歡Speedworks的作法。
再來說說內容的部分,我認為Speedworks不是適合初學者的課程,比較適合對速度訓練有初步認識的人再來報名,聽聽這些專家們對於速度訓練上的一些看法。
因為它的課程編排可以說是滿粗糙的,不是那種慢慢引領你進入速度訓練的課程,有時可能忽然飛來一個主題就開始討論。而且其中會提到一些速度訓練&檢測上的器材,如果你不認識這些工具的話可能會不容易理解他們在說什麼。
前兩周會有比較多基礎的內容(例如,介紹一些他們習慣使用的專有名詞),後兩周幾乎都是以運用和專題討論為主。整個課程沒有花費太多多餘時間跟你慢慢解釋肌動學、解剖學。
對專業人士來說這樣直接切入重點的課程最好,不會有冗贅的內容充數、浪費彼此時間–它就是一個專門討論速度的研習課。但對初學者來說可能會感到徬徨。
我認為Speedworks又比ALTIS放了更多實務上的分享,例如,做了什麼會導致運動員產生什麼樣的改變、碰到這種情況他們會怎麼做、什麼時候該重視數字data…等。不斷地從實務面出發是Speedworks的課程最大特色。
ALTIS的課程量則是太大了(印象中我好像花了兩個月才看完),所以它有很多章節可以慢慢談肌動學、青少年、週期化訓練這些東西。你甚至不能說它是一個速度訓練的課程,因為它幾乎什麼都講。
但上過ALTIS的Foundation Course後再來上Speedworks的課程會發現非常多的共通處(連暖身動作都一樣),例如,Dr.B的週期化、Dr.Ken Clark、wicket drill、dribble…等內容。在上Speedworks時,當我聽到他們在討論這些東西,會更快聯想到他們想說的意思(但還是有些地方我沒聽懂)。
整個課程的環節,我最喜歡的是Dr.Ken Clark分享的生物力學Biomechanics和Alex Natera分享的週期化訓練,算是其中聽起來最舒服,而且印象深刻的章節。
記得當時上ALTIS的課程也有放Dr.Ken Clark的影片,但並沒有Speedworks裡面談得這麼透徹,這次上完覺得對跑步姿勢有更多的認識,也有更多數據可以參考(例如,一般人在騰空期和觸地期的時間比大概會是多少)。
也有一些章節是我實在聽不太出來他想表達的內容。
印象中有一位英國的講師講了快兩小時,內容實在難到我猜不出他到底想說什麼,那時候就覺得有點浪費自己的時間。另一位西班牙的講師則是口音真得太重,完全無法理解,好險時間不長。
不過大部分的課程第一遍大概都能聽理解個六成,剩下的可能就需要回頭再複習。
我自己不是那種會去記專家學者名字的人,除非特別喜歡某位講者的簡報風格才會有印象。但因為我對於橄欖球算滿陌生的,所以上課前我會稍微google一下講者的背景。
Google一下才發現Speedworks邀請的講者來頭還真不小,當中甚至有超級傳奇教練-Eddie Jones(因為課程關係,讓我認識到他的故事)。
這些講師來自歐洲各國、澳洲、美國,有的背景是物理治療師、有的是肌力與體能教練,也有運動員和專項教練。也是上課中才發現原來國外專項教練間有個迷思是–速度訓練是非常危險的訓練方式,容易導致運動員受傷。
另外一個額外的收穫是認識到Binary這套運動分析的軟體。(PS.還可免費試用一個月)
這套軟體對上完課程的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課程中分享了滿多衝刺動作上的指標,有的可能需要看步距(stride length)、有的可能要看騰空時間。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工具幫助我們取得這些資料,就變得都在紙上談兵。
Binary能幫助我們取得所有資料,再加以計算讓資料變得更有意義。
感想
其實早在幾年前&在參加virtual internship前跟奕璠聊天中,我就不斷地思考除了一直學習別人的東西外,我還能創新出什麼東西。
這幾年不時發現自己的心態已變成盲目地學習,貪心地想要得知更多資訊,但並沒有真正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呈現出來。對於很多東西可能也是一知半解,但總是草草地認為自己聽過後,就放生它了。
或許我並不需要什麼都懂,只要將其中一些東西摸得更熟,讓它能夠發揮100%的價值就夠了。
Speedworks的專家就是真正設法讓書本上的知識化為實際應用的佼佼者。例如,印象中有提到Nick Winkelman(雖然他本人並沒有受邀到課程內)是如何利用簡單的cueing,讓運動員瞬間掌握動作的精髓。
這也是我認為台灣很適合發展的其中一個議題–創造一些屬於台灣訓練上比較適合的指導語。我們將很多英文指導的句子直翻成中文來教導運動員,但一直都沒有發展自己的語言來更接地氣。
這些東西並不需要多專業的硬底子知識,但卻能讓你訓練變得更厲害的。
我認為課程確實很符合當初奕璠對我所描述的那般–非常多著重於實務上的應用(包含為什麼我們要用這樣的drill?這樣的drill就有效嗎?如果沒有效的話你該怎麼做?…諸如此類的問題),也讓我們看到美英兩國的教練對於訓練培養上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