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運動員而生的課表設計:Tier System–Joe Kenn

履帶系統( Tier System),由Joe Kenn所提出。

Tier,有層級、層疊的意思。因為中文似乎還沒有人翻譯過,再閱讀完整個架構之後,我認為最貼近的說法應該暫譯為「履帶系統」。這套訓練法則的設計編排早在1992年便已提出,經過多年的修正、實作後才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網路上也已可以輕易找到它的電子書(全書約250頁)。如果時間有限,可以像我一樣快速翻到第四章:Tier System就好,但因為畢竟沒有翻完整本書,如果有傳遞資訊錯誤之處,煩請不吝指正。


Joe Kenn

作者介紹

先介紹一下Joe Kenn–美式足球員出身的體能教練,在大學層級指導肌力訓練近20年,目前是NFL黑豹隊的體能教練(今年是他待在NFL執教的第九年)。曾榮獲2013 NSCA年度肌力與體能教練、2015年美足界的最佳體能教練,配合過的客戶不乏NIKE、Hammer Strength等,在他自己經營的健身房官網、或是卡羅萊納黑豹隊的官網上都有很詳盡的介紹。

從以上的經歷不難看出,Joe Kenn絕對是具備一定能力的專家,但在台灣卻沒有任何資訊可以查詢,這也是我想要開始寫些專欄介紹的動機之一。

履帶系統 Tier System:一切是為了運動員設計

履帶系統 Tier System:一切是為了運動員設計

「舉重」、「健力」、「健美」,是大眾肌力訓練的主軸(沒錯,美國也是如此)。但這三者發展的特質相異,通通都練可能會產生屏蔽效應;更不用說,運動員的目標是–提升運動表現(athletic ability),而不只是舉很重。但如果只著重在某一項,又無法完全發展整體運動表現。

履帶系統 Tier System,就是為了改進這樣的問題而生。

 

Tier System的觀點有兩個:

一‧訓練輪轉的方式,以【動作類型】拆分,而非【身體部位】

過去傳統的訓練編排方式,最常見的就是上半身、下半身拆開(例如,禮拜一練上肢/禮拜二休息/禮拜三練下肢/禮拜四休息…如此輪轉),這類型的訓練就是以【身體部位】來拆分訓練。
Tier System的方式,是以【動作類型】為出發點,將訓練動作區分為–全身性的動作/下肢為主的動作/上肢為主的動作,而且每次的訓練全部都會練(下一點會說明)。

那我們的輪轉發生在什麼時候?這部分後面會再說明

二‧每次的訓練,都是全身訓練

既然每一個投擲、跑跳,都牽扯到全身的協調,我們何必要拆分身體部位在不同的日子訓練呢?
因此,全身都練一遍–可以說是Tier System的主軸。

雖然在某些時候,單關節的訓練在穩定性或是協同肌肉上非常重要,但重要性並無法跟多關節動作、全身性動作相比。如果真有必要加強單關節訓練,可以另設輔助訓練(auxiliary training)排在訓練的尾聲,或是額外加一天補強。

 

接下來,要介紹Tier System的設計方法(建議閱讀完全文後,再回過頭來看)

1. 每一次的訓練日,都要輪轉動作順序

2. 從動作庫中挑選適合的動作放進課表內,並考慮不同的動作面相(矢狀面?額狀面?還是其他方向的動作…)

3. 順序以主要訓練動作為優先,再來才是輔助性訓練動作

4. 依動作順序來控制訓練量,預防過度訓練(因為安排越先做的動作,組數會越多)

 

在Tier System的模板規劃,可以一周訓練2天(主要運用在比賽期)、3天或4天,動作的數量可以是3個、5個或7個;以[A]X[B]來表示(A代表頻率、B代表動作數)。3x5的課表,代表的是一周訓練3天、每次練5種動作,非常適合大多數運動員,特別是在非賽季的一般準備期去執行。2天或是4天的課表,就比較不常使用,但一樣可以設計出來。

 

Tier System建構

在建構Tier System之前,建議各教練先使用SMART原則,去剖析你需要訓練的動作有哪些,並把它們列出來。

接著,將這些動作依據上述所說的全身性動作(Total body,簡稱T)/下肢為主的動作(Lower body,簡稱L)/上肢為主的動作(Upper body,簡稱U),三種分類區隔出來。舉例,小名是籃球員,他該訓練的動作會有Squat(歸類為L)、Push press(歸類為T),還有Shoulder press(歸類為U)。

但是,單憑這樣的分類,專項性並不足。

在全身性動作(T)裡面,我們其實可以再細分為「以拉為主」的動作、「以推為主」的動作、「混合」的動作。以下截圖(Table.15)舉例,供大家參考。

T cat.png

在下肢(L)裡面又可分得更細(in place、Horizontal、Vertical…),這邊一樣直接截圖(Table.16)讓大家參考就好;我不認為一定要按照他給的定義去做區分。

L cat.png

上肢(U)的分類,大家可能熟悉一點,可以用垂直推/拉、水平推/拉…區分

U cat.png

透過以上這類的細分,我們才能更依據專項能力去發展、訓練。

 
運動表現訓練

動作選出來了,也分得更細了。接下來,我們要去指出:

誰的角色是 主動作(foundation)?

誰的角色是 副動作(supplemental)?

誰的角色是 主要輔助(major assistance)?

誰的角色是 次要輔助(secondary assistance)?

●主動作和副動作,可以說是我們課表的重點人物;特別是主動作,它代表的意義就是當時間有限,我們只能練一個動作,那一定就是它了。

●主要輔助和次要輔助動作,相對而言就是可有可無的配角;當時間有限,會優先捨棄的動作選擇。這些動作通常拿來訓練穩定肌、或是拮抗肌,以預防傷害為主。

如下圖 (Table.18)所舉的例子:

tier system 輪廓.png

另外,當一個動作被命為主動作時,無形中它也成了每次訓練必定被排在第一個的項目。也就是說,以上圖而言,如果我今天的課表重點是要發展全身性動作(T組),則Power clean就會是我的第一個動作。當今天輪到要發展下肢動作(L組)為主,則第一個動作一定是Back Squat。

另外,除了*主動作不太常更換以外;副動作、主要輔助、次要輔助,這三種層級的動作,都可以每一中週期(2-4周)就換一種動作,提供身體不同的適應。

*各動作類型:T、U、L,主動作通常也只會任命一個,也沒得換

NFL黑豹隊

回頭複習一下,我們目前已完成的事情。

現在,我們手上應該會有三大坨整理好的動作庫,分別是全身(T)、下肢(L)、上肢(U),而且也各自依照專項做細分,例如,垂直、水平、推、拉…等。

此外,依照這些動作對我們運動表現的影響程度,也分出了不同的層級,分別是主動作、副動作、主要輔助、次要輔助。

那該怎麼把它們貫徹為我們的訓練計畫呢?

Tier System的架構,重點就是在於順序—依照不同的動作類型來平均地分配輪轉。無論是,訓練日跟訓練日之間,或是同一個訓練日中,動作類型都需要輪轉。每種類型的動作(T、L、U),都要有機會成為當天「優先做的動作(priority emphasis)」,如圖(Table.21)

majorminor ranking.jpg

每天的訓練順序,除了用動作一(Tier 1)、二(Tier 2)、三(Tier 3)…來稱呼外,Tier System也會用Priority、Major、Minor來稱呼;很明顯地,動作的重要性和動作的順序關係不言而喻。

一般而言,我們的第一天訓練會先由T(全身性動作)開始輪。以過去Joe Kenn帶訓練的經驗,會接後選擇安排*L、U,構成一個循環。

*L會放在Day 2(通常是禮拜三,a.k.a.“BIG SQUAT WEDNESDAY”),也有Joe Kenn自己的解釋,有興趣可自行查閱。


除了訓練日間的排序,訓練當天也會按照相同的順序來編排,如圖(Table.21)。別忘了,Tier System是一份以運動員為出發點的課表;而運動員的訓練,對Joe Kenn等人來說,就是每次訓練都要涵蓋全身。

所以,以3x3為例,我們能夠產生如圖(Table.21)的表格。這份課表可以適用禮拜一、三、五(中間空隔的日子為休息日),或是禮拜二、四、六。

如果是3x5(一周練習3次,每次5個動作)的話,大方向會如下圖(Table.23)。

注意看黃色標示區域,在Tier 3之後又重新進入一個循環;Tier 4 和1 的動作類別屬同種,Tier 5 和2的動作類別屬同種。

注意看黃色標示區域,在Tier 3之後又重新進入一個循環;Tier 4 和1 的動作類別屬同種,Tier 5 和2的動作類別屬同種。

那麼3X7的Tier System會是長怎樣呢?想必大家心裡也都有個底了吧!如圖(Table.24)

3x7.jpg

儘管Tier 1&4&7、2&5、3&6動作類別上屬於同一類,但層級並不同(如紅字標示)。這時候就要參考我們剛剛自己設定的四種層級:主動作、副動作、主要輔助、次要輔助。根據不同的順序,將層級由高至低的動作安排進來,如下圖(Table.26)。

PS.上圖也可以發覺,除非動作選擇有5種以上(例如,3X7),否則訓練不需要再安排輔種動作(主要輔助、次要輔助),請將時間花在訓練主動作(Foundation)與副動作(Supplemental)上。

PS.上圖也可以發覺,除非動作選擇有5種以上(例如,3X7),否則訓練不需要再安排輔種動作(主要輔助、次要輔助),請將時間花在訓練主動作(Foundation)與副動作(Supplemental)上。

這邊根據上圖(Table.26),將動作放進來,做一個完整的示範。如下圖:

上圖紅字處,還能看到一點課表設計的巧思。即使都屬於同一類型的動作,也可以盡量挑選相對性的動作模式,讓訓練更完整。例如,Tier 4&7動作雖然都屬於T(全身性動作),但如果一個安排了單邊訓練、另一個可選擇雙邊訓練。

上圖紅字處,還能看到一點課表設計的巧思。即使都屬於同一類型的動作,也可以盡量挑選相對性的動作模式,讓訓練更完整。例如,Tier 4&7動作雖然都屬於T(全身性動作),但如果一個安排了單邊訓練、另一個可選擇雙邊訓練。

在這樣的優先順序(Tier 1~7)下,其實我們也不難猜出各層級動作的組數多寡;層級越高的動作,組數必定比層級越低(越晚執行)的動作多,才符合邏輯。下圖是各層級對照的建議組數。

組數.png

制定「組數」而不去制定「次數」的用意是,因為我們容易在不同賽季期間或不同,去變動「強度」(亦即,重量),而「強度」會影響我們能完成的次數。所以制定「組數」相較來說,是比較好固定、不受影響的。

Tier System能怎麼優化過去的課表?

下圖是一張常見的傳統週期化課表,列舉了一周三次的訓練,以【1 RM的百分比】為每天設定該舉的重量。

傳統課表規劃.png

上面的課表, peaking通常只發生在一天。在功率的輸出上來說,應該會是Day 3的表現最好(重量中等、速度快)。

既然中等強度的負荷,能讓我們達到peaking,那我們何不每天都採用中等強度的負荷來訓練呢?

因應這樣的想法,Tier System能設計如下圖(Graph.8)的課表。可以發現每一天的訓練日都有一個peaking的項目;且因為各peaking的項目都是不同類型的動作,所以不至於發生過度疲勞。

這是Tier System針對傳統訓練課表所做到的修正。


 

【總結】

礙於篇幅有限,加上文字太多也容易讓人失去興趣,本篇對於Tier System的介紹先到此告一段落。關於它的應變與延伸其實還有非常多,可參考書中內容。

例如,針對菁英運動員可將課表動作的優先順需修正為,以effort、speed、volume/mobility排序,而非傳統的Heavy/Priority、Moderate/Major、Light/Minor),如圖。因為訓練菁英運動員,更要專注在重量X速度的調變。

優化課表規劃 ELITE.jpg


亦或是,Complex set、Super set…等能快速增強訓練量的手段,也一樣可以結合Tier System。這些,書中都有小篇幅的介紹。

如果對於Tier System有興趣的人,歡迎來信討論或是相約開個讀書會。我相信裡面有滿多內容可以再討論得更細,或是將它改得更簡單、好懂。

Previous
Previous

勁度,運動員與體能教練都該了解的肌肉特性

Next
Next

【文獻分享】職業排球選手男性與女性的垂直跳表現:不同位置、不同層級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