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的移動技術2大重點
有鑒於花1~2周的時間準備資料、寫一篇落落長的文章根本沒人要看,今天來挑戰30分鐘速寫一篇。
談到運動員的移動技術,我認為首要了解兩大重點:一個叫做重心(COM,center of mass)、一個叫做底面積(base of support),所有的移動都和這兩個東西拖不了關係。
平常站立時,我們的COM大約都落在肚臍不等的位置,穩穩地在兩隻腳上方。這兩隻腳也可以說是我們的base of support。但在其他姿勢下,COM並不會永遠都在人體內。知名的跳高方式-背向式跳法(Fosbury flop)就是靠著改變COM的方式來提升過竿的成功率,目前已成為大家廣泛使用的方式。
那就來聽一首以這個故事為背景的MV吧!
球場上的移動,也可以說是在玩這件事。
當你要加速,首先要先讓COM離開你的base of support,才有辦法前進。反過來說,當你想要減速,就是想辦法把COM拉回來base of support內,讓你的身體停下來。
聰明的教練這時可能已經自己聯想到了–每一次的移動,其實就是要先破壞平衡(慣性)。所以,馬步紮得越穩,在移動上不見得是好事,它代表得是越難移動(啟動)。這就是為什麼你在網球還是羽球,會看到很多守方的運動員在準備接球前要先原地跳一跳,好讓他們做出下一拍的動作。
了解這個觀念後,無論你是教練還是運動員,或許就能理解「為什麼我的腳總是像黏在球場上,跟不上腦袋」、「為什麼我的防守總是慢人家一拍」。原因可能很簡單,因為你的COM還穩穩地在你的base of support內。
當我們心中有所依歸,訓練就不再只是墨守成規的訓練,並不需要真得從第一步操作到最後一步。對於一些實際的案例,你也更懂得如何去分析、思考。針對不同對象,教練也有能力在訓練動作的設計上做進退。
就以台灣人最愛的籃球來說,在踩防守步的時候,身為教練的你該叫球員用前腳去帶動後腳(reach and pull)?還是要用後腳去推動前腳(push to move)?從base of support和COM的觀點來思考,其實答案就很簡單了。
如果對於移動技術有興趣的人、想了解更多,歡迎\參加我在永華運動中心辦的研習課程–《運動員的移動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