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的速度監控APP–Metric VBT

Metric VBT是針對VBT(Velocity Based Training)而設計的一款APP,他們主打的優勢是價格便宜。對於只是想要體驗VBT的人來說,這款APP會是很不錯的入門工具,因為他除了手機外,不須購買其他額外設備。而且對多數使用者而言,使用免費版也就夠了,如果有需要進階功能再考慮付費訂閱即可。

針對這款APP的準確度,廠商已自行使用Tracklab MOCAP system進行ROM(動作範圍)和MCV(平均向心動作)信效度的比較,也看到很強烈的相關性。唯一限制的是,Metric VBT目前只能安裝在iOS系統的手機,且建議是2021年之後出的機型。

原廠建建議的機種

Metric VBT有分個人版團隊版 ,個人版又分免費版Pro版(訂閱制)。

免費版只具備最陽春的功能,可以看到每一下動作的平均速度動作範圍(ROM)離心所花的秒數。缺點是只能檢視該組,無法回顧上一組或之前的紀錄。Pro版有提供14天的試用,之後每月會收取台幣320元或年繳台幣2490元。本篇文章後續有對Pro版做更多介紹。

團隊版我並沒有使用過,但功能應該大同小異。唯一差別在於可管理的人數,隨著付費的金額越高(團隊版每月介於46美金~120美金),能同時綁定的人數上限就越高。

如果過去不是以VBT為主要訓練手段的人,我會建議先體驗看看免費版或Pro版,試試看這種訓練方式適不適合自己。因為不見得每個人都能接受組間休息要盯著螢幕看數據的方法。


VBT概念介紹

VBT(Velocity-Based Training)是一種評估特定運動強度的方法,透過計算位移時間來監測槓鈴或身體速度。很重要的一點是,VBT僅測量向心階段的動作速度。

VBT的其中一個好處是可以取代過去基於1RM為基準設定百分比的RM法。

傳統的RM法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幾個缺點:

  1. 直接評估1RM可能會執行不當而導致受傷,而且對於大規模團體來說較耗時。

  2. 實際的1RM可能在僅經過幾次訓練課程後就會迅速改變,特別是對於初學者運動員而言,獲得的數值通常並不代表運動員的真實極限。

  3. 使用預先估算的1RM值將無法考慮到每日變動,例如涉及由正常生物變異、訓練相關的疲勞或生活方式因素(如睡眠、壓力和營養)引起的日常準備狀態的變化。

  4. 1RM的變化可能無法反映出負荷/速度光譜所發生的變化,我們需要額外的F-V曲線圖來更了解運動員。

圖片來源:https://www.metric.coach/articles/metric-vbt-pro-barbell-velocity-tracking-app

VBT能夠成為RM法的代理人,可以說是因為有Minimal Velocity Threshold (MVT)的存在。

MVT是在進行最大努力的情況下,在力竭前的最後一下所產生的平均向心速度(MCV)。研究指出MVT具有特異性,臥推的MVT約為0.15米/秒,而深蹲的MVT約為0.30米/秒。因此,當我們從VBT設備中看到一位選手的速度越來越接近MVT,我們就能知道這位選手快接近力竭了。


但在使用VBT設備顯示的速度之前,應該要先注意一件事…

除了彈震式或者脫手而出的動作以外,幾乎所有動作的末端都需要減速。

這會產生什麼問題?

如果我們使用的是「平均」概念,很可能因為減速過程而影響平均速度,最終影響VBT速度的準確性。想像4個身高200公分的學生,突然加進1個身高140公分的學生,平均身高就瞬間被拉低到188公分了。

只有在重量極重的情況下,減速的情形才不明顯。一項研究發現,當使用20至100%的1RM負荷進行速度或力量訓練(例如,標準nonballistic 的臥推或深蹲),制動階段(減速)不再存在的相對負荷為1RM的76%(Sanchez-Medina,Perez和Gonzalez-Badillo 2010)。也就是說,在使用較輕的負荷(低於76% 1RM)時存在更多的減速。這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使用的是一般的MCV ,那可能要在75%以上的負荷下才能獲得比較準確的1RM百分比。

不過,有一些價格高昂的設備(例如Tendo、GymAware)能夠只提取加速(a>9.8m/s)的成分,也就是Mean propulsive velocity (MPV),就可以直接解決上述的問題。

所以您的設備顯示的\–究竟是「包含了減速成分的MCV」 還是「移除了減速成分的 Mean propulsive velocity (MPV)」關係到我們看待結果的態度。雖然大多時候我們習慣將這兩者都稱為MCV,但記得這個概念有助於您日後debug。

 

還有另一種VBT上常用的速度是峰值速度(Peak Concentric Velocity)

峰值速度最常被建議用於具有騰空階段的爆發性運動,例如,舉重、投擲和跳躍。這些動作的過程中都要將重物極大地加速,最後在釋放或離開地面時會經歷一段騰空(或飛行)期。峰值速度捕捉到了釋放點前最大速度和努力的瞬間。

所以同樣都是速度,又有分MCV、MPV、PCV。不同場合我們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速度數據。


實測心得 – MetricVBT Pro版

MetricVBT 免費版 vs. MetricVBT Pro版

MetricVBT的最大優點就是這間公司很年輕,在產品的開發上仍舊動作頻頻,隨時可能添加一些新功能。這點可以從官網上推陳出新的changelog上觀察得到。他們也是少數會公開更新紀錄的公司。

也因為這樣,在我正準備完成這篇文章的同時,介面又來了個大改版,害我不得不重寫一遍…


目前新版的介面下似乎是註冊後立即開始Pro版的14天體驗。不過我有寄信問過原廠,14天後並不會自動幫你訂閱Pro版,所以可以放心使用。

過去使用免費版,最大的缺點就是只能看當下那一組的數據,無法回顧前面的紀錄。Pro版不但可以檢視前幾組的紀錄,甚至過去幾堂課的訓練都看得到。更棒的是,連當時我還是使用免費版時的資料都有保留下來讓我回顧。

美中不足的是,能回顧的也就僅止於數據而已,影片依舊只能看到當組的。因此建議每組做完都將影片抓下來,或是設定自動下載影片(autoave to camera roll)。


Pro版還提供F-V曲線試算的功能。只要同一個動作,你有使用過兩種不同的重量(例如,60公斤做一組,70公斤做一組),APP就能自動幫你連成一線,可用來粗略推測自己變得比較力量導向還是速度導向。

Pro版還有一個好處是,有多達七種以上的數據可以看,主要圍繞在速度ROM離心的秒數上。但是,在看Set review的時候,highlight報告只能從下列數據挑三項出來看。

  • Best rep velocity(m/s)

  • Average ROM

  • Best rep power(W)

  • Average velocity(m/s)

  • Velocity Loss(%)

  • Average power(W)

  • ROM consistency(%)

  • Average eccentric tempo(sec)

  • Eccentric tempo consistency(%)

  • RPE

這邊解釋consistency的概念

另外還有幾點要注意的

  • 官方建議相機的角度應該置於槓鈴的側邊0-30度才有最佳結果。不過我自己實測超過45度也能分析,只是數據比較不準確

  • 槓片要使用標準規格(直徑45公分)的圓形槓片準確度最佳

  • 盡量使用三腳架,不要使用手持,否則APP會偵測到晃動不讓你開始錄影

  • 太亮或太暗的環境都不適合使用

  • 建議將手機拉遠一點,整片槓鈴從頭到尾都要納入畫面裡面,否則出來的數據誤差會非常大

  • 建議錄製影片的時候把追蹤槓鈴軌跡(show bar path)開起來,才知道速度數據的問題出在哪裡

  • 這是一款專為「槓鈴動作」設計的VBT APP,徒手的動作不能監測

 

以免費的APP而言,metricVBT已經非常完整了。不過這類錄影的APP依舊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看到即時(real-time)的速度,只能透過回放、回顧的方式檢討剛剛的速度。這樣就不能預先設定一個速度的緩衝閾值,以避免因為疲勞而導致速度下滑太多。

這點剛好在原廠問我使用心得的時候我就順勢反映給他們,據說他們即將將這項功能添加近來,就拭目以待看他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REFERENCE】

  1. Signore, N. (2021). Velocity-Based Training: How to Appl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Data to Maximize Performance. Human Kinetics.

Previous
Previous

計時光閘(timing gate)的原理與注意事項

Next
Next

利用AI測量身體組成–Sp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