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髕骨韌帶斷裂的術後回場過程

台灣疫情這幾天大爆發,許多客戶都因此相繼停練,我也正好利用這段空檔來整理些前陣子的資料。

其實我平常就有個習慣–工作時會幫自己找想寫的文章主題。有的是自己在帶訓練中、和客戶問答中所得到啟發,有的則是自己憑空創造出來的靈感。有時候對於某個問題產生好奇,就會想花點時間去找答案。

所以手上一直都有一些待寫、想分享的資料,只是不見得有時間和動力來把它串聯成文章。


今天要分享的這個個案為左腳髕骨韌帶斷裂並經手術縫合的男性。

從事教練這工作以來,碰過很多前十字韌帶(ACL)斷掉而來接受訓練的人,也是最常遇到的案例;但髕骨韌帶斷裂的我還是第一次處理。

髕骨韌帶斷裂算是非常少見的傷害,每年意外的發生率只有0.68/100,000人(1),甚至遠小於髕骨骨折的機率,因此能參照的資料相對少很多。 

感謝治療師朋友的引薦,讓自己又多了一項全新體驗,我也為此做足功課準備。

廢話不多說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說到髕骨韌帶受傷,台裔NBA球員-林書豪也曾經遭逢此一大傷。圖片來源:abc7ny.com

說到髕骨韌帶受傷,台裔NBA球員-林書豪也曾經遭逢此一大傷。圖片來源:abc7ny.com

關於髕骨韌帶

髕骨韌帶(patellar tendon),也有人稱作髕骨肌腱。

引用侯宗保醫生的說法

“會這樣稱呼的原因,是因為他的構造及位置特殊:他是股四頭肌的延長延伸,因此可稱為肌腱。但他的組織型態又太緻密了,因此也有人稱為韌帶。”

我個人習慣稱髕骨韌帶,因此這邊文章就以此稱之。

髕骨韌帶的位置.png

髕骨韌帶長在股四頭肌肌腱之下,並將髕骨包在下層,因附著在股骨遂形成髕骨股骨關節。因為獨特的解剖位置,它的命運深受股四頭肌的狀態牽連。一旦股四頭肌肌力不足、 收縮不及、過度使用、拉傷,就可能會跟著陪葬。

強壯且穩定的膝關節,是我們改變方向和跳躍的利器。為了要完成這些任務,膝蓋周邊的結締組織必須發展得夠強大才行。對成年男性(無髕骨肌腱病變者)來說,髕骨韌帶可承受到17.5倍的體重重量,才會造成髕骨韌帶斷裂。(5)


的確,這麼粗勇的東西,要因為一次劇烈的落地而斷裂其實並不容易。通常是因為慢性的磨耗,再看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什麼時候出現。


在運動傷害學,依Blazina’s classification將髕骨韌帶斷裂視為最末期(第四期)的髕骨肌腱病變,也就是俗稱的跳躍膝(2)。

跳躍膝想必各位讀者都很熟悉這個惡名昭彰的名字,存在各類跳躍型運動項目裡面。

根據研究顯示(3),排球選手中有44%的盛行率,籃球員則有31%。就我自己帶高中甲組排球隊的經驗來看,我可以保證這數字一點也不誇張。

所以你可以將它想像是最嚴重版的跳躍膝—操到直接斷裂。

不過,如果將髕骨韌帶斷裂通通推給跳躍膝有失公允。因為,其實只有5%髕骨韌帶斷掉的患者(4),在受傷前經歷跳躍膝。(註)

一個急性的狀況,無論是間接(例如,突然地股四頭肌離心收縮)或直接地撞擊髕骨韌帶,都可能造成髕骨韌帶斷裂。

註:該研究列為第一名的因素為曾經歷膝蓋手術–佔16%,接下來才是跳躍膝。但如果考量原發性的話,我認為跳躍膝還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髕骨韌帶斷裂的當下,可以感覺到撕裂或是聽到啪的聲音。因為斷裂的緣故,髕骨少了一條肌腱的固定,將無法繼續維持在原位,所以會翹起來往上跑。

髕骨韌帶斷裂後,行走是有可能的。但可以觀察到膝蓋不穩定以及極度疼痛感。關節周圍的腫脹、瘀血、痠痛感,這些也都是明顯的症狀。


個案背景

個案年紀30出頭,是一位重度籃球愛好者。平日打籃球的天數3~5天,強度偏高,也都有爭戰各大小盃賽的經驗。

在長期接受大量且高強度的任務下,身體終究迎來超載的一天,似乎也不那麼讓人感到意外。

慶幸個案性格開朗(?),對於復健的心態正向,但在受傷之後也難掩無奈。畢竟從原本高達5次的打球頻率突然降為0次,渴望回歸球場的心情可想而知。

其實這並不是他第一次下肢受傷。早在3-4年前,右腳就有一次髕骨韌帶完全斷裂並接受手術的經驗。到了去年九月,換成左腳的髕骨裂開+髕骨韌帶部分撕裂,因此又再動了一次手術。

在第一次受傷前,他是完全沒有重訓習慣的。但之後有積極接受治療、復健,目前右腳的肌力和活動度都勝過現在剛動完刀的左腳。可惜之後並沒有保持重訓的習慣,因此我依舊將他歸類為重訓經驗不豐的客戶,動作的安排多採簡單、基本為主。


我參照的模板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 (University of Wisconsin,簡稱UW)所提供的計畫。

髕骨韌帶復健計畫PHASE 1.jpg
髕骨韌帶復健計畫PHASE 2.jpg
髕骨韌帶復健計畫PHASE 3.jpg
髕骨韌帶復健計畫PHASE 4.jpg
髕骨韌帶復健計畫PHASE 5.jpg

UW將訓練計劃分五期,再確認我們所位的時間點後,接下來就開始著手訓練了。

由於缺乏回場的指標,我自己是設定以腿圍做為標準,力求兩腳圍度相近,希望將失用的肌肉練回來。

再來,則是讓個案單腳收縮時肌肉顫抖的情況能夠減緩,以應付輪轉快速的籃球賽,並讓他能放心將重量施予在患側上。 

(顫抖的原因可參考這裡)

很顯然現階段髕骨韌帶是比較虛弱的,因此強化它周邊和它負責同樣功能(膝蓋伸直)的肌肉絕對是目標之一。

最後附加的目標,是希望透過肌力訓練降體重,減輕膝蓋的負擔。所以每次來訓練,也不單只練下半身而已。


這個傷的撕裂程度越小,預後恢復的效果越好(廢話);越早開刀,效果也比延遲開刀的人好。

大部分的人也都能回歸正常生活和工作。至於能不能回歸球場,則要視患者的年紀、受傷的嚴重程度、恢復的肌力水準而定。

但依照過去的研究調查,有52~100%的人都能回歸運動場。根據Boublik等人的報告,有一個案例是22個職業足球員,其中19個都有回到他們受傷前的水準。Nguyen等人也發現,12位髕骨韌帶斷裂的NBA選手中,有75%都能回到傷前水準。(不過傷後兩個球季,他們整季上場的時間都有顯著下降)

所以初期我對於訓練預後的期待是非常樂觀的。

 

可以看到影片中初期在做股四頭肌離心動作的時候,儘管只有一片的高度,關節不穩定的情況仍非常嚴重。但經過三個月的訓練,主要針對單邊肌力加強,情況已有明顯改善。

腿圍的紀錄從一開始的(左:61.1/右:65.2)到最後的(左:62.5/右:65.7),也有趨於相近。

不過個案在訓練時還是會反應左側股四頭肌沒有出力的感覺,仍有待更長時間的訓練觀察。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體重從最初的89.6到最後訓練的91.6,中間甚至一度飆到91.8(體脂率增加0.9%)。

三個月的訓練結果,很可惜和我自己的預期還是有不少落差。從我自己的觀點來看,其實我並不這麼肯定個案已具備回場的條件,也難保不會有二度受傷的可能。

但個案已有回歸球場的信心(在訓練的後期,連續兩周打全場無異狀)且自認會維持自主訓練、慢慢增加打球的強度;所以盡了告知的義務後,也就將決定權交由他做主。

期待未來在文獻上能查詢到更多成果報告,還有明確的回場指標。並祝我們的個案能逐步恢復至受傷前的水準。

 

【REFERENCE】

  1. Negrin, L. L., Nemecek, E., & Hajdu, S. (2015). Extensor mechanism ruptures of the knee: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data and long-term outcome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Injury, 46(10), 1957–1963. doi:10.1016/j.injury.2015.06.042 

  2. Grondin, Jérôme & Menu, P. & Garraud, Thomas & Mesland, O. & Dauty, Marc & Fouasson-Chailloux, A.. (2019). Return to Sport After Patellar Tendon Rupture:a Systematic Review. Muscle Ligaments and Tendons Journal. 09. 517. 10.32098/mltj.04.2019.05.

  3. Lian OB, Engebretsen L, Bahr R. Prevalence of jumper’s knee among elite athletes from different spor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m J Sports Med. 2005;33:561–7.

  4. Gilmore JH, Clayton-Smith ZJ, Aguilar M, Pneumaticos SG, Giannoudis PV.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results of patellar tendon ruptures: Evidence today. The Knee.2015;22:148–55

  5. Soumare B, Amine M, Sidibe S, et al. Patellar tendon rupture. MOJ Orthop Rheumatol. 2018;10(5):341-344. DOI: 10.15406/mojor.2018.10.00445

Previous
Previous

要運動?先戴好你的口罩

Next
Next

震動按摩槍的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