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談Ballistic training

Ballistic的定義是什麼?

Ballistic,在Google上查到的翻譯是彈道(運動)的、發射的;是我第一次接觸的時候,百思不得其解的訓練方法。好像可以想像得到它的動作,但又解釋不出來。
經過了一陣子的資料蒐集,加上不時看到這個詞的出現後,才對它稍微有點概念。

*多數的翻譯會將Ballistic training稱為「彈震式訓練」,但小弟潛見認為Oscillatory training更適合翻譯為彈震式訓練。未來有機會再介紹給大家。

想像一顆籃球從高處落下,撞擊到地面後反彈,這時候這顆球開始一路往上升、不受到任何阻攔,直到它的速度慢慢減弱,在最高點降為0後,疲軟地掉下來

上面這段粗體字的部分,就是最貼近Ballistic的描述。

 

實務上,只要一個動作在執行(向心階段)中,沒有減速的成分在裡面,都可以視為Ballistic training。它在描述爆發力動作嗎?也不全然是。爆發力動作通常是瞬間的加速,但Ballistic的概念更希望你是全程一路加速到最後。

所以大多數的開放鍊動作(open chain)都能輕易地操作成Ballistic training。
常見的Ballistic training有哪些?舉凡Squat Jump、Swing、Bench throw這些都是。

六角槓squat jump。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qLfCHgE3o

六角槓squat jump。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qLfCHgE3o

有些人會將Push press歸類為Ballistic training,這點我認為要視細節而定。畢竟在器材沒有脫手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還是會習慣在動作的末端減速來保護自己。
如果是以藥球拋擲方式做Push press,就毫無疑問是Ballistic training(如下圖)。

藥球的push press動作示範

藥球的push press動作示範

可能有些人會誤以為Ballistic training一定要跳起來或丟出去,其實並不一定。只要有意圖向心加速、飛高高,都能享受到Ballistic training帶來的良性效果,這是有實驗證實的(2)。這就是為什麼Ballistic training操作的負荷,從非常輕(30% *1RM)到重(90% 1RM)都有。

*1RM:指僅能完成一下的重量,代表一個人的力量極限

但是,依我個人的經驗,即便是90% 1RM的重量做深蹲,在上來的瞬間槓鈴還是會稍微離開身體的,在操作上一定要特別小心。如果沒有具備一定的重訓經驗,請別輕易嘗試Ballistic的操作方式。
針對重訓的新手而言,基礎的肌力訓練效果就已經非常顯著了。


區別一個動作是不是Ballistic training,很重要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先來討論Ballistic training有什麼好處?為什麼我們會需要它?

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都證實了Ballistic training 能夠提升發力率、增加運動神經元徵召。換句話說,就是能讓你在短時間內激發出自己幾近所有的力量,又快又有力。


以下內容開始,都不再討論離心收縮,請將所有動作都當成只有向心收縮。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離心收縮,就直接忽略這些字也無妨,不影響閱讀

 

本篇文章我所提及的內容,大都出自Clark等人所做的bench press vs. bench throw的研究(1)

一般典型的阻力訓練,姑且稱它為full range訓練,具有下述特性。

以70公斤的槓鈴臥推來說,在移動的過程中,身體並不是從胸口推起槓鈴到最後手肘伸直的全程都是70*9.8牛頓(N)的感受。

因為我們都知道F=ma。在每瞬間的加速度不同,身體所產生的力量(force)就會不同。

科學家根據監控設備所顯示的force值(可參考Figure 1),將整個動作移動的行程(Range of motion,簡稱ROM)force的變化程度,分成以下四個階段(可參考臥推示意圖):

1. concentric order:準備上升階段,類似「抓穩囉~準備起飛了」。這時候的force慢慢上升

2. acceleration:「開始加速囉~」,一路飆升到peak force出現

3. oscillation:發生在peak force後。以臥推為例,這段的時間大約佔整個ROM的25%。這個階段force值掉了一半,但趨近穩定,沒有太大變化

4. deceleration phases:以臥推為例,發生在ROM的最後26.47%。這個階段force會急遽下降

臥推向心四個階段示意圖,非依照真實比例標繪。製作 by Jeff

臥推向心四個階段示意圖,非依照真實比例標繪。製作 by Jeff

實際臥推的曲線.jpg

如右圖(Figure 1),是一張臥推實際所測出來的Force * ROM曲線圖,為大家標出1-2-3-4 四個階段。

其中階段 4 的存在,就是讓一般full range的阻力訓練,不夠滿足專項性的原因之一。如果你的目標是以提升廣義的運動表現為目的,使用這種full range的方式訓練,就太可惜了。


試想,

如果接近比賽期,我們的動作居然減速的成分居多,讓負責剎車的肌肉練得比衝刺的肌肉還多,不正牴觸我們的發展嗎?





在這類非ballistic、典型的full range的訓練,用越輕的重量階段 4 所佔的比重就越大。或許你會認為用比較輕的重量可以做得更快,以利於提升發力率或增加功率;但相對地你也需要花更多時間減速。

除此之外,這種典型的full range阻力訓練,發生peak force的時機點,真的符合你在賽場上的狀況嗎?
最常延伸討論的議題大家應該都看過–運動員到底該不該做全蹲(full squat)。

Ballistic training能夠讓動作放多一點在Figure 1 Near Maximal force 的區間,來改善上述問題。

有文獻(1)針對傳統作法的臥推和Ballistic的bench throw去做比較,就發現在同樣的重量比較下(55%或80% 1 RM),Bench throw都比一般臥推有更顯著的peak force。在Bench throw的組別裡,階段4 的區間也較小,階段 1階段2 的區間較多。換句話說,我們讓整個過程維持更多在加速。

Bench throw 示意圖,圖片來源:www.runnerspace.com

Bench throw 示意圖,圖片來源:www.runnerspace.com


不過,故事的發展當然不會就這麼一帆風順,也差不多該說點弊病,圓圓場、平衡一下…

●如果你是發力率太差的人、動作慢吞吞的,或許Ballistic training就正好是你的答案。
●但,如果你是肌力不足的人,做再多的Ballistic training也騷不到癢處,因為你最根本的問題是出在肌力。那就回歸一般訓練,好好打造最大肌力吧。

那…要如何去判別自己是反應的問題?還是肌力的問題?

有個DSI (Dynamic Strength Index)指數可以參考看看,但量測需要儀器,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測到。

DSI的計算方式如下:

Dynamic Strength Index (DSI) = Ballistic Peak Force / Dynamic or Isometric Peak Force

代表的意義是,你發揮了多少你的最大力量(潛力)

至於DSI幾分的人需要發展肌力?幾分的人該發展發力的速度(如,Ballistic類型的訓練)?
印象中,過去曾經看過以0.75為分水嶺,但已找不到資料來源了。不過可以參考Science for Sports所整理的資料(如下):

不同DSI分數的人,對應右邊為他該做的訓練。圖片來源:www.scienceforsport.com

不同DSI分數的人,對應右邊為他該做的訓練。圖片來源:www.scienceforsport.com

後記

什麼時候練肌力?什麼時候練爆發力?這類的主題應該可以生出很多篇農場文。

但是當我們太過執著其中,想要硬將它們區隔開來時,越不容易看清事情的全貌。套具時下最流行的話,這些都只是假議題

過去,我們可能會將訓練周期規劃成好幾個區塊:這三個月目標練什麼、下三個月目標練什麼…希望透過各個區塊間的堆疊,轉換或過渡到下一個能力。

但是如果轉換不過去呢?如果轉換沒有如期發生呢?

套句江老師在肌力與體能乙級上課時的說法:

運動員一年四季都不該慢下來。

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區別一個動作是不是Ballistic training,很重要嗎?
我們需要去想得,不該是【用不用Ballistic training的動作】而是應該了解,你想要什麼樣的運動員–欠缺什麼,就練什麼。

Ballistic,充其量只是執行動作中自然發生的特性。了解這樣的操作方式能帶來什麼優點,才是關鍵。

套具李小龍的經典台詞–Be water my friend!我們都需要更全面性地去看待速度與力量間的關係。

 

【REFERENCES】

1.Moir, GL, Munford, SN, Moroski, LL, and Davis, SE. The effects of ballistic and non-ballistic bench press on mechanical variables. J Strength Cond Res , 2017.

2.Behm, DG and Sale, DG. Intended rather than actual movement velocity determines velocity-specific training response. J Appl Physiol 74: 359–368, 1993.

Previous
Previous

說文解字–談Penultimate Foot

Next
Next

CSCS、CSCS*D、RSCC 這些證照有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