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ICA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thletic Excellence) 參加心得 @溫哥華

老實說,這次會參加這場研討會可以說是個意外,並不是專程飛來溫哥華的。

因為老婆要更新滑雪證照的關係,幸運地買到便宜的機票,加上我從來沒有踏出亞洲;所以就順理成章一道出來瞧瞧。

對一個手頭拮据的體能教練來說,好不容易來到北美當然要藉這個機會多多認識這邊的教練、學點東西回去,畢竟下一次來也不知道會是什麼時候。 

剛好那陣子在看Derek的影片,就這麼巧被我發現這段時間他在溫哥華辦了一場研討會,而且邀請的講者中有兩位是我滿喜歡的教練─Caryl Smith Gilbert和Mike Young,另外兩位我則比較陌生,是我比較少接觸擲部和長跑項目。

*因為Derek 過去有訓練英國、中國奧運層級的擲部選手,所以邀請到相關領域的教練一點都不意外。

11、12月份對很多協會和機構來說都算是淡季,幾乎沒開什麼課程跟研習;加上西雅圖跟溫哥華這方面的課程資訊真得不多,再也沒什麼好選的情況下,我就決定訂報名了這場研討會。 


確定會參加之後我也很快地跟Derek說,他很熱情地招待我第一天留下來跟講者們一起吃晚餐。

能跟Mike Young這些資深教練接觸、用餐,甚至有機會討論未來合作的可能,當下是滿興奮的。可惜研討會當天身心都太疲勞了,最後作罷、沒吃成。

Vancouver College,是當地少數有正職的肌力與體能教練的學校

Vancouver College,是當地少數有正職的肌力與體能教練的學校

ICAE,今年邁入第二屆。它不是國際型的聚會,頂多算是地方規模的小型研討會。

研討會是兩天的課程,早鳥票價是200加幣,一般票價225加幣。

地點在溫哥華學院(Vancouver college),附近沒有捷運站。對於不會開車的我來說非常不方便,要先搭捷運再轉公車。為了準時到達,不得不六點多起床。

這邊日照時間比較短,出門天都還是黑的、氣溫又超低(大概0~2度),讓我一度想打退堂鼓回去睡覺。

2019 ICAE 課表

2019 ICAE 課表

Day 1

第一個登場的是USC 田徑的head coach─Caryl Smith Gilbert,過去我是在podast上認識這位教練。2018年她也被選為USTFCCCA(U.S. Track & Field and Cross Country Coaches Association)的最佳女教練。

因為Caryl 的行程滿檔,當天下午就要趕回LA,所以早上就直接讓她進行Back to Back的課程。主要是分享“USC sprint program”。雖然標題是這麼寫,但其實她自己也承認他們沒有一套標準的program;更多的是聽她分享一些他們訓練上的邏輯、想法。

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的訓練有兩大區分short jump、long jump。不論是短跑、400公尺、還是跨欄選手,課表都離不開這些。

Short jump、long jump,分別是看選手的「加速度期」和「最大速度期」表現,可以當成測驗也可以是訓練。

典型的short jump,如3 bounds(左右腳交替一、二、三);典型的long jump,則如 straight leg bound。

這兩項動作可以同時發展,但如果賽季中時間有限,他們會注重在short jump的訓練。那些跳躍次數比較多且頻繁的訓練,他們也都習慣放在準備期、季末或是taper期。

術科部分倒是讓我小小失望了一下。

第一‧天氣實在太冷了,待在室外大家都受不了,很難好好聽課;第二‧術科全部都在講起跑架的起跑技巧(block start)。

雖然學到滿多的,例如

  • 起跑時擺臂揮大一點,不要像暴龍一樣,這個cue我還滿喜歡的 →補充一下:主要是為了擺脫起跑時靜止的慣性,可以用手臂來帶動腳

  • 如何利用一些drill,訓練起跑反應時的擺臂

  • 從起跑架出發,應該先用後腳先推蹬 →補充一下:這個我也聽過其他教練不同的作法。但Caryl給的解釋我可以接受,這邊就不贅述

  • 雙足一開始就先放在與肩同寬的距離 →補充一下:因為開始起跑後,最終雙腳還是會達到到與肩同寬,所以何不一開始就先set好

  • 用喊(算)腳步(1、2、3、4…)的方式,讓運動員自己提醒自己踩了幾步 →補充一下:因為有時候運動員會自以為自己步頻很快,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自己算出來 

但這些東西對我而言不夠實用,比較適合專項的跑者訓練。但與會的教練貌似滿多都是田徑教練,對這塊倒是聽得津津有味。據Derek說,當天晚上溫哥華也有場重要的耐力賽事,很多教練也都下午五點就離開過去了。

 

午休時間Push公司的人也上台分享了他們新的project。他們的目標是將sensor做在束褲裡面,讓他穿起來跟跟一般的束褲沒兩樣,並用來記錄步態(gait)。雖然不確定目前改良得如何了,但聽起來未來訓練市場上又會有一些熱門的裝戴式裝置。

對他們產品的原型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他們的實驗數據。(如下)

下午的課程第一個登場的是Mike Young,主要是談運動表現的轉換。

這時候我的疲勞感突然大爆發,其實我大概前一天才把身體調回來(經歷了時差、暈車、感冒),所以這堂課大概猜到他要講些什麼後,我就進入睡睡醒醒的無限循環,偶爾起來拍一些我覺得重要的投影片,再繼續度辜。

這堂課的重點主要也是F-V曲線。了解什麼時候注意strength、什麼時候注意power。

「速度」對每一位選手或各項運動,所代表的意義也不同。

如果對於你的運動項目,速度代表的是加速度,那典型的傳統訓練或許對你來說是有效的。因為在加速期的時候,我們就是要想辦法擺脫慣性,這時候的發力時間也是比較長的,剛好跟典型的傳統訓練(或你要解讀成健力訓練)一致。

另外最後也有分享了離心訓練的一些內容,還有臀大肌、腿後腱肌群發達的好處。有鑑於當時精神不佳,為了避免斷章取義,這邊就不贅述了。

事後回家自己查資料,發現網路上也可以查到過去他分享的類似的投影片,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查閱

Mike的簡報風格就是投影片都會做圖片滿版,然後信手拈來一堆文獻。可能是博士班的歷練,才能做得這麼順手吧。

 

休息一下之後,接下來是比較old school的講者Vesteinn。

主講的週期化訓練內容,是屬於傳統、簡單好懂的。雖然內容沒有這麼絢麗,但Vesteinn的表達方式我覺得是所有講者裡面最生動的,剛好讓我腦袋清醒一下。

讓我比較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即便帶出這麼多奪牌奧運選手,他說他沒有教他的選手髖關節旋轉這類的東西。對他來說訓練很簡單,就是丟擲訓練(throw)+投擲技巧+舉重+健力所組成而已。他自己也說,這跟他的教練養成過程有很大關係,對他們這些有年紀的教練而言,早期接觸的肌力訓練資訊大多從健美、健力、舉重開始。

我本身就相信─訓練沒有一套最完美的課表,唯一的關鍵還是執行力。只不過從戰果這麼輝煌的教練口中聽到這樣的訊息,對我來說還是滿震撼的。

以Vesteinn的例子,他就用那套最基本的週期化訓練加上反覆監控訓練量,貫徹了20多年的教練生涯。

簡短放一下他執教成績:奧運、世田賽冠軍 Gerd Kanter (Discus, 73.38m. 2x Olympic Medalist, 5x World Championships Medalist), 奧運銀牌 Joachim Olsen (Shot Put, 21.61m) 世田賽銀牌 Daniel Stahl (Discus, 71.86m)

不過有些地方我認為他的bias太重,所以也就僅止於聽聽看、放在心上而已,因為我心裡有自己的答案。

 

第一天的研討會,最後又輪到Mike Young 主講VBT。

他本身並不常使用PUSH,加上他也不想亂推銷他沒在使用的產品,所以主題主要是談論VBT而已;不過投影片內也是放了滿多PUSH的畫面,幫他們做足面子。

*PUSH是這次的贊助商之一

這堂課滿多內容我過去都曾看過,也引用了很多VBT專家─Dan Baker的數據。

比較有趣的地方是看到他分享他自己實測三個VBT裝置的影片;某種程度上,體能教練果然跟科學家只有一線之隔阿。

還有不知道為什麼,雖然他上課沒提到,但聽到一半我突然很想去買另一位VBT專家─Bryan Mann的。或許過幾天可以去市區逛逛找一下。


Day 2

第二天一樣是在一個冷到爆的天氣下出門。

今天鎖定要聽速度訓練的訓練策略。在學科部分,幾個【加速期】、【最大速度期】聽到爛、但不見得背得住的數字再繼續聽了一遍,還有提到一小段體態對跑步姿勢的重要性。

另外,比較意外的是聽到Mike Young對low heel recovery的看法。

Low heel recovery是指衝刺出去的前面幾步,腳的循環是貼近地面的,也就是不太可能會有踢屁股(butt kick)的動作出現。

過去我從其他比較知名的田徑教練那邊得到的訊息是,他們認為low heel recovery只是一種結果的展現,不會特別去指導。

不過Mike在課堂上給我的感覺像是,他會特別去正視這個問題。這部分我是沒有去跟他確認,這幾天厭世到完全不想講英文。

術科現場,看到大家有多怕冷了嗎…

術科現場,看到大家有多怕冷了嗎…

術科部分主要是圍繞在起跑動作。

Mike 說就算是經驗豐富的跑者,來到他們的機構,還是會從比較general的練習開始,例如三點式起跑、Roll over 起跑,到了賽季前才會進入專項的起跑架練習。

所以我們一群人就在寒風刺骨下,慢慢見證起跑訓練的進程…



比較有印象的地方是,他講了一些轉換的動作。其實這些動作ALTIS的foundation course也有提到,只是那時候我沒有想到可以這樣去看這些動作。

這些動作,例如

  • Jogging to sprint

  • Walking to sprint

  • Drop to sprint →補充:這邊Mike特別提醒不要做成Drop Catch,意即兩隻腳同時都在地板上。因為對於具備騰空期&支撐期交錯的跑步來說,這是不該出現的動作

相對於趴在地板上衝刺或是從起跑架上衝刺,這幾個動作進入sprint的重心位置都是比較高的,所以很快重心就會慢慢拉直,進入最大速度期,對地板施加更多的垂直力量。



下午的課程,我挑了一個比較罕見、我這輩子可能也都不會去接觸的的鏈球項目來聽,還滿有趣的。

這個牽扯到離心力的運動項目完全顛覆我的想像,也在這項運動中見證了mid thigh pull應用的時機。另一個原理跟它如此相似的運動,Derek認為是撐竿跳。這兩者運動都是身體必須因應物體產生的力量而做出一點妥協,以鏈球而例,就是在旋轉的時候上半身需要往後仰來平衡。

因為這樣的離心力用訓練器材不容易製造出來,所以大部分他們的技巧訓練就會直接拿鏈球來練。

接著就開始進入影像分析、截圖、畫線。

不過對我來說,這種沒接觸過的運動實在太難去聯想。只是能夠理解,每一個旋轉的瞬間其實就跟跑步、深蹲姿勢一樣,理想的動作都有各關節該相對應的角度。

DSC04111.JPG


兩天的研討會課程就在最後的roundtable討論下結束了。洋人的發問果然名不虛傳,聲音宏亮又踴躍。大家的提問大多圍繞在請講師分享他們自身的經驗。

整體來說,ICAE的經驗是好的,雖然不知道會不會有第三屆,明年也不知道有沒有預算再出來;但如果有機會的話,這裡會是個不錯的選項。


Previous
Previous

器材開箱:Rogue Thompson Fatbells

Next
Next

器材開箱:Benchblokz及肌肉長度與力量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