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腿的訓練策略
O型腿 (Genu Varum,或稱Bowlegs),是指雙腳併攏下兩腳膝蓋無法貼近,呈O字狀。在許多人身上皆可發現,差別只在於嚴重程度大小。
目前我參考的分級標準如下:
Grade I:兩腳膝蓋距離低於2.5 cm
Grade II:兩腳膝蓋距離介於2.5~5.0 cm
Grade III:兩腳膝蓋距離介於5.0~7.5 cm
Grade IV:兩腳膝蓋距離大於7.5 cm
網路上也看過其他的分類,但相去不遠、皆可參考。實務上,低於五公分的O型腿可以靠伸展、訓練改善。
除了生理上(e.g.性別)或是後天的營養不足(缺乏維生素D),平常的運動型態也會加劇O型腿的程度。
從事高負荷類型(load-bearing)的運動;例如,籃球、排球、網球、足球,這些有跳躍又有剎車,時常需要變換方向的運動,都屬於O型腿好發族群。特別是足球,又顯著高於其他項目。
在一篇比較足球員O型腿的研究中(1)就發現,除了身高、體重、年齡(16-18歲有最高程度相關)、BMI都和O型腿的程度有關係外,「每周投入足球訓練的時間」也和O型腿程度呈正相關。
也許是因為足球員常使用對角線射門來提高球速–這種獨特的射門技巧使用了大量的內收動作,讓大腿內/外兩側的肌肉失衡,造成O型腿的患者比例變得非常高。
會有什麼影響?
這種不規則的結構會影響重心的擺放,容易讓膝蓋產生受力不均的結果。以O型腿來說,力線(weight bearing line)是偏向膝蓋內側的。如果兩膝空間過大(>7公分)且過度使用,會產生膝關節的傷害,例如,半月板受傷、磨損性關節炎,因此訓練上都要特別注意。
O型腿的人跟一般人相比,在行走步態的推進期、接觸期,會需要距下關節(由距骨、跟骨構成)產生更大的旋前(pronation)力量來維持平衡→否則腳踝就要翻船了
如果連基本的走路都有代償的風險,那更不用說需要動態平衡的跑、跳。
過去有一篇專門針對O型腿與X型腿的平衡表現來探討的研究(2),找來90位受測者(30位正常人、30位雙膝距離大於3公分的X型腿受測者、30位O型腿受測者),去評估三種狀況:【靜態平衡】&【動態平衡】&【跌倒風險】。
統計發現無論在【靜態平衡】、【動態平衡】還是【跌倒風險】上,O型腿的膝蓋內外側穩定度(medial-lateral stability)和正常人比較都顯著地差。因此,合理推測無論是X型腿還是O型腿,都會是運動的高風險族群。
如何改善O型腿?訓練上該注意什麼?
目前能改善O型腿,效果顯著、且有實驗背書的訓練(3)有–彈力帶訓練、懸吊訓練、伸展訓練。
主要目標可放在訓練髖關節的旋轉肌袖、放鬆伸展內收肌群(adductor)、伸展腿後側肌群(hamstring)、訓練髕骨的穩定、訓練臀大肌、外展肌肉。
以下為實驗所使用的伸展流程
以下為彈力帶訓練,實驗所挑選的動作
另外,過去也曾有實驗採用*toe-in squat的方式(4),測試矯正O型腿,並將效果與一般的深蹲做比較。最後發現在短期(6周)的訓練計畫中,toe-in squat的效果顯著於一般深蹲,大幅降低兩膝之間的空隙。
但是,這些實驗都是用徒手的方式去操作;至於適不適合增加負重就有賴各位教練的專業判斷了。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契機,是因為目前帶的球隊中有小朋友有O型腿,會不時詢問我們該如何矯正。老實說,我並不覺得他的案例特別嚴重,加上處理O型腿並不是我們當務之急該做的事情,所以很少正面回答他。
但想想高中生在意自己的身體、將訓練的重點放在外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自己學生時期何嘗不是如此呢?再拜讀【Conscious Coaching】後,深深意識到每一位被訓練者的聲音都非常重要。教練們都要付予關懷並放在心上–建立信任可能是比專業更重要的事情。
因此我將它視為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去蒐集資料、整理出來;以便提供下一個有同樣困擾的青少年能夠找到方向。
最後,O型腿的患者就會被限制發展嗎?也許會,也許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