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F-V曲線來訓練加速

速度的產生是一漸進的過程。在達到最大速度前,需要一段時間慢慢將速度拉高,這段過程我們稱為加速期。

速度與時間的關係

至於能升高到什麼速度,取決於你的最大速度閾值為何。而這段過程耗時的多寡,就是我們辨別選手加速能力的好壞指標。

好的運動選手,除了最大速度優於常人外,還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將速度瞬間升高。(例如,圖A的選手)

加速(圖右)與最大速度(圖左)軀幹角度上的差異

加速(圖右)與最大速度(圖左)軀幹角度上的差異

在加速時,軀幹角度是前傾的,至接近最大速度時軀幹才抬高近垂直地面。所以兩者依賴的力量方向略有不同。

以加速來說,水平分力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最大速度則是垂直分力。但不管如何,所有動作都不會只依靠單一方向的力量,而是各分力角力的結果。

所以當肌力與體能教練在設計訓練時,或許動作的專項性(水平or垂直施力)著實影響力表現,但並非得奉為圭臬,這時候 F-V曲線反倒值得你多加留意。

所謂的F-V曲線,是指力量與速度間反比的關係;意即速度越快,產生的力量越小;速度越慢,產生的力量越大。有了力量速度這兩者數值,我們可以更容易找出最佳功率(P=F*V)。但即便兩個不同的個體測量出相同的最佳功率,成因可能不同(如下圖)。因此,科學上對於訓練功率的「最佳負荷」尚未有一致的答案。可以肯定的是,通常會落在力量適中的區間。(如下下圖)

即便有相同的最大功率,也可能有截然不同的F-V曲線。因為功率可能受益於速度,也可能受益於力量。

即便有相同的最大功率,也可能有截然不同的F-V曲線。因為功率可能受益於速度,也可能受益於力量。

F-V曲線

F-V 曲線.png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謹記的,關於速度研究所探討的F-V曲線,是取自每一步伐對地面施予的平均外部力量,而非關節的F-V關係。也就是說,我們將人體視為同一系統,而不拆分去看各關節的力量-速度關係。這樣巨觀的作法,讓整件事情討論起來更容易,至於各關節的角速度是否影響加速結果,還有待更多研究證明。


FV曲線可廣義分為三種階段:力量主導、功率主導、速度主導。如上述所說,各負荷間並沒有明確的界線。(例如,採用85% 1RM就是在訓練力量、用低於40% 1RM就是在訓練速度…等)

且並不是只有將重量設定在功率主導的區間,才能培養加速的能力。每一區段皆具備舉足輕重的意義。

●在力量主導的區間,雖然使用的重量偏重、幾乎喪失速度,但對於加速能力依舊有其幫助的地方。

特別是在擺脫靜止時的慣性、剛起跑的前幾步,因為觸地時間較長,是有足夠時間發揮你的力量的。這個時候誰的力量越飽,越能拉高力量加速。

速度主導的區間則不一樣。

在加速的尾聲,軀幹逐漸拉直、速度已近最大速度。這時候觸地的時間短暫,能產生的水平分力有限。當我們選擇訓練這一區間的F-V曲線,通常是因為選手在加速期的尾聲水平分力太小、或是下降太快。

這區間的阻力不是來自身體體重、就是更低(使用彈力帶)。常見的訓練方式有overspeed、assisted sprinting、assisted vertical jump。

所以,可以發現整條F-V曲線各有其關係我們加速表現的層面在。雖然市場上還是以「功率主導」的區間訓練為大宗。但藉由加入增強式訓練、ballistic training…等,如果能造成整條曲線的平移絕對是最樂見的結果。

【REFERENCES】

APA Hicks, Dylan Shaun MSc1; Schuster, Jake George MSc2; Samozino, Pierre PhD3; Morin, Jean-Benoit PhD4 Improving Mechanical Effectiveness During Sprint Acceleratio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 April 2020 - Volume 42 - Issue 2 - p 45-62 doi: 10.1519/SSC.0000000000000519

Previous
Previous

握力與運動表現的關係

Next
Next

肌力訓練 vs 有氧訓練對心肺功能的訓練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