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練之眼(Coach's Eye)與ALTIS Kinogram Method
如何培養Coach's eye,是每個肌力與體能教練共同的話題。
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教頭,通常能一眼看出選手動作的問題所在,即便是速度飛快的動作,例如,百米衝刺、起跳瞬間,都逃不過他們的火眼金睛。
稍縱即逝的『活化後增益(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最初的PAP定義,是2005年由Robbins所發表(1)*,指的是「肌肉經過預先的收縮後,達到力量輸出的提升」。大家對它最常見的應用大概就是–深蹲完後去做垂直跳、跳箱。
這個讓身體先進行某項訓練後進入激活狀態→短暫休息後再去行使專項動作(通常是徒手的動作;早期則是搭配增強式訓練),能夠帶來力量、power、發力率(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的提升。
United we stand!全美最龐大的教練網絡–NHSSCA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美國高中肌力與體能教練協會(National High School Strength Coaches Association,NHSSCA)
這是自2016年成立的教練協會。雖然掛名肌力與體能教練,但其實不管是體育老師、帶隊教練還是肌力與體能教練,都能參加入會。
影響前十字韌帶(ACL)傷後回場的隱形殺手
回場(return to play),一直都是受傷的選手最渴望的事情。
「他什麼時候可以回來?」,是大家最關注的事情–教練、選手、觀眾都很期待。但是身為後勤角色的我們,絕對不能跟著起舞,必須謹守最後一道關卡。
因此,建立好的回場指標(打分數)而不操之過急,是非常重要的。這件事情能被做得很精細,也很容易變成靠感覺判斷,這是最危險的地方。(*專業的判斷,還是以醫療人員的意見為主)
本篇文章整理自2015年的Return to Play Conference,由對傷後回場有多篇研究的 Dr. Clare Ardern主講。
文末彩蛋:附具實戰價值的APP
常見的七種團隊教練特質
一個完整的球隊背後,訓練分工可能包含總教練(技術教練)、助理教練、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教練…等職位。
體能教練與專項教練間的溝通是一門學問,這是教科書上教不來的事。如果沒有親身參與過,是無法體會箇中奧妙的。
練速度,你該考慮的一件事–水平分力
大部分運動場上的動作都需要身體不斷地來回移動,很少是在原地不動的。
所以,我們除了對地板施加垂直的作用力外,也需要「水平的力量」來讓身體產生位移。但聰明的你可能會發現:大部分的健身房動作並非如此。仔細觀察後就會發覺,我們常做的幾個動作幾乎都是原地、垂直地板出力的。
因此,當我們(教練)告訴球員要將助跑速度轉換成垂直跳高度,或是對著選手說往前的力量再多一點、第一步要快一點,我們真得有把握自己在說什麼嗎?真得已掌握最佳的訓練方法了嗎?
說文解字–談Penultimate Foot
一場足球賽,大約會發生高達100次的90°~180°變向(change of direction,COD)。在變換方向前的「最後一步」,也就是俗稱的軸心腳(pivot step、push off step)非常重要,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有穩定的軸心腳,才有本錢去決定下一個前進的方向–是小角度(0°-45°)的切入?中角度(45°-90°) ?還是大角度(大於90°的變向?
鮮為人知的是,其實「倒數第二步」的重要性並不亞於「最後一步」,也吸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投入研究。
此外,英文上還有個單字–Penultimate,就是專門指「倒數第二的」。今天就來介紹一下這個有趣的單字–Penultimate Foot(倒數第二步)
說文解字–談Ballistic training
實務上,只要一個動作在執行(向心階段)中,沒有減速的成分在裡面(撇除地心引力的影響),都可以視為Ballistic training。它在描述爆發力動作嗎?也不全然是。爆發力動作通常是瞬間的加速,但Ballistic的概念更希望你是全程一路加速到最後。
CSCS、CSCS*D、RSCC 這些證照有什麼差別?
如果你是喜歡看訓練文章或研究的人,一定對名字後面掛上CSCS不陌生。假如幸運翻到資歷跟海溝一樣深的大師之作,還會見識到比非洲人名還長的單字。相信這些五花八門的頭銜,一定困惑著不少人。
今天就來介紹CSCS、CSCS*D、RSCC–這三種拼法相似、卻又有點不同的證照,彼此之間的差異。